|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引言 | 第11-15页 |
| 1 问题的提出 | 第15-21页 |
| ·课堂教学中美的缺失 | 第16-18页 |
| ·教学内容的支离破碎 | 第16页 |
| ·学生的主体自由被压制 | 第16-17页 |
| ·教学方法的单一僵化 | 第17页 |
| ·教学气氛沉闷 | 第17-18页 |
| ·缺失美的根源探析 | 第18-21页 |
| ·知识的功利追求 | 第18页 |
| ·传统文化的权威意识 | 第18-19页 |
| ·漠视个性的思维模式 | 第19页 |
| ·教师的职业审美素养缺失 | 第19-21页 |
| 2 审美化课堂教学情境的内涵阐释 | 第21-35页 |
| ·审美化课堂教学情境的本质 | 第21-23页 |
| ·课堂教学情境 | 第21-22页 |
| ·美与审美 | 第22-23页 |
| ·审美化课堂教学情境 | 第23页 |
| ·审美化课堂教学情境特性 | 第23-28页 |
| ·愉悦性 | 第24页 |
| ·创造性 | 第24-25页 |
| ·和谐性 | 第25-26页 |
| ·超越性 | 第26-27页 |
| ·个性化 | 第27-28页 |
| ·审美化课堂教学情境表现形式 | 第28-30页 |
| ·智慧的课堂 | 第28-29页 |
| ·对话的课堂 | 第29页 |
| ·愉悦的课堂 | 第29-30页 |
| ·审美化课堂教学情境构成要素 | 第30-35页 |
| ·教学内容美 | 第31-32页 |
| ·教学方法美 | 第32页 |
| ·教学语言美 | 第32-33页 |
| ·教学关系美 | 第33-35页 |
| 3 审美化课堂教学情境的理论依据 | 第35-43页 |
| ·审美化课堂教学情境与生命教育学的内在契合 | 第37-39页 |
| ·审美化课堂教学情境的心理学依据 | 第39-41页 |
| ·情境对于主体学习的建构意义 | 第39-40页 |
| ·审美心理的双向建构 | 第40-41页 |
| ·和谐为美是审美化课堂教学情境的美学根基 | 第41-43页 |
| 4 审美化课堂教学情境的实践探索 | 第43-66页 |
| ·运作机制 | 第43-45页 |
| ·运用探究,缔造智慧美的知识情境 | 第43-44页 |
| ·运用对话,生成情感美的和谐情境 | 第44页 |
| ·运用体悟,构建意象美的愉悦情境 | 第44-45页 |
| ·创造策略 | 第45-52页 |
| ·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审美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 第46-48页 |
| ·发掘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以审美情感强化情境导学 | 第48-50页 |
| ·使用具有美感的教学语言传递美的信息,渲染课堂中的审美色彩 | 第50-51页 |
| ·建立审美型师生关系,增力美感,将枯燥知识的学习变成美的创造、美的欣赏过程 | 第51-52页 |
| ·方案设计 | 第52-66页 |
| ·教案设计 | 第52-57页 |
| ·课堂实录 | 第57-66页 |
| 5 审美化课堂教学情境实施的时代意义 | 第66-68页 |
| ·升华与超越:审美化课堂教学情境与学生的创造力培养 | 第66页 |
| ·沟通与体验:建构课堂教学中的审美型师生关系 | 第66-67页 |
| ·理想与追求:学生自由和谐人格的培养 | 第67-68页 |
| 6 结语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 附录A 教师访谈提纲 | 第74-75页 |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