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次 | 第1-8页 |
| 图次 | 第8-9页 |
| 摘要 | 第9-10页 |
| ABSTRACT | 第10-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问题 | 第12页 |
| ·研究对象及范围 | 第12-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研究流程与论文结构 | 第14-16页 |
| ·研究目的意义与创新点 | 第16-18页 |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6-17页 |
| ·研究创新点 | 第17-18页 |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8-39页 |
| ·业务流程再造 | 第18-25页 |
| ·业务流程再造基本理论 | 第18-19页 |
| ·业务流程再造的特性 | 第19-20页 |
| ·业务流程再造阶段理论 | 第20-21页 |
| ·BPR的实施应用现状 | 第21-22页 |
| ·BPR与信息技术 | 第22-24页 |
| ·BPR与ERP | 第24-25页 |
| ·组织创新理论 | 第25-27页 |
| ·创新的定义 | 第25-26页 |
| ·创新的分类 | 第26-27页 |
| ·组织创新采纳理论 | 第27-32页 |
| ·Rogers创新扩散理论 | 第27-28页 |
| ·T(技术)—O(组织)—E(环境)模型 | 第28-30页 |
| ·Wejnert的创新采纳模型 | 第30-32页 |
| ·创新采纳阶段理论 | 第32-39页 |
| ·Roger的创新扩散5阶段模型 | 第32页 |
| ·McFarlan & Mckenney组织信息技术吸收4阶段模型 | 第32-33页 |
| ·Meyer & Goes技术吸收3阶段模型 | 第33-34页 |
| ·Zmud等人的组织信息技术吸收阶段模型 | 第34-35页 |
| ·两阶段采纳理论 | 第35-37页 |
| ·研究阶段选择 | 第37-39页 |
| 第3章 业务流程再造采纳因素 | 第39-43页 |
| ·项目本身特性 | 第39-40页 |
| ·项目激进程度(Project Radicalness) | 第39页 |
| ·流程结构性(Process Structuredness) | 第39-40页 |
| ·顾客导向(Customer Focus) | 第40页 |
| ·IT架构要求(The Potential for IT enablement) | 第40页 |
| ·组织因素 | 第40-41页 |
| ·资源准备 | 第41页 |
| ·高层支持 | 第41页 |
| ·环境因素 | 第41-43页 |
| ·行业压力 | 第42页 |
| ·竞争压力 | 第42页 |
| ·合作压力 | 第42页 |
| ·政府推动 | 第42-43页 |
| 第4章 实证模型及假设 | 第43-49页 |
| ·实证模型构造 | 第43-44页 |
| ·研究假设 | 第44-45页 |
| ·变量操作性定义与测量 | 第45-49页 |
| ·采纳意愿变量 | 第45页 |
| ·项目自身特性变量 | 第45-47页 |
| ·组织因素变量 | 第47-48页 |
| ·环境因素变量 | 第48-49页 |
| 第5章 数据收集 | 第49-52页 |
| ·总体介绍 | 第49页 |
| ·技术方法 | 第49页 |
| ·问卷设计 | 第49-50页 |
| ·调研问卷草案开发 | 第49-50页 |
| ·问卷优化与修改 | 第50页 |
| ·数据收集 | 第50-51页 |
| ·最终样本 | 第51页 |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51-52页 |
| 第6章 数据分析与讨论 | 第52-83页 |
| ·有效性分析 | 第52-65页 |
| ·信度分析 | 第52-53页 |
| ·效度分析 | 第53-59页 |
| ·实证模型修正 | 第59-65页 |
| ·描述性统计 | 第65-67页 |
| ·被调查者基本信息 | 第65-67页 |
| ·采纳影响因素信息 | 第67页 |
| ·相关分析 | 第67-71页 |
| ·回归分析 | 第71-78页 |
| ·采纳意图回归分析 | 第71-75页 |
| ·其他变量回归分析 | 第75-78页 |
| ·实证结果与讨论 | 第78-83页 |
| ·实证结果 | 第78-80页 |
| ·分析讨论 | 第80-83页 |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第83-86页 |
| ·主要工作和结论 | 第83-84页 |
| ·研究局限性 | 第84页 |
| ·未来研究展望 | 第84-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3页 |
| 附录 | 第93-96页 |
| 致谢 | 第96-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