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测验中社会赞许性反应的测定与控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10-19页 |
| ·什么是应答偏差和社会赞许性反应 | 第10页 |
| ·社会赞许性量表的相关研究 | 第10-13页 |
| ·主要的测量工具 | 第10-11页 |
| ·两因子结构量表的研究 | 第11-13页 |
| ·小结 | 第13页 |
| ·应对社会赞许性反应的诸多方法 | 第13-16页 |
| ·事前控制技术 | 第13-15页 |
| ·事后识别技术 | 第15-16页 |
| ·将社会赞许性反应作为人格特征研究 | 第16-17页 |
| ·社会赞许性反应中的文化因素 | 第17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问题提出 | 第19-21页 |
| 第三章 总体设计 | 第21-23页 |
| ·概念界定 | 第21页 |
| ·研究目标 | 第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 ·研究假设 | 第21-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 ·整体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 第四章 《一般社会赞许性量表》编制与鉴定 | 第23-32页 |
|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 ·研究方法与步骤 | 第23-25页 |
| ·被试 | 第23-24页 |
| ·工具 | 第24页 |
| ·步骤 | 第24-25页 |
| ·统计处理 | 第25页 |
| ·结果分析 | 第25-31页 |
| ·项目筛选和初始量表的构建 | 第25-27页 |
| ·《一般社会赞许性量表》信效度分析 | 第27-30页 |
| ·社会赞许性与人格因素的相关 | 第30-31页 |
| ·讨论与小结 | 第31-32页 |
| 第五章 人格测验中社会赞许性反应的控制研究 | 第32-45页 |
| ·研究目的 | 第32页 |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32-36页 |
| ·被试 | 第32页 |
| ·工具 | 第32-33页 |
| ·研究程序 | 第33页 |
| ·研究方法 | 第33-36页 |
| ·统计处理 | 第36页 |
| ·结果分析 | 第36-42页 |
| ·测量数据的描述统计 | 第36-38页 |
| ·比较社会赞许性量表高低分组被试的人格评价一致性 | 第38-40页 |
| ·分析可测量的方法变异以控制社会赞许性反应 | 第40页 |
| ·用第一公因子控制社会赞许性反应 | 第40-42页 |
| ·讨论与小结 | 第42-45页 |
| 第六章 综合讨论 | 第45-48页 |
| ·社会赞许性反应两因子的区分 | 第45-46页 |
| ·社会赞许性反应与“说谎”“作假”的概念区分 | 第46-47页 |
| ·社会赞许性反应的控制探讨 | 第47-48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48-49页 |
| 第八章 研究展望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 附录 | 第53-64页 |
| 1. 社会赞许性反应项目集 | 第53-55页 |
| 2. 社会赞许性初始量表项目集 | 第55-57页 |
| 3. 《一般社会赞许性量表》 | 第57-58页 |
| 4. 《自评人格问卷》 | 第58-61页 |
| 5. 《他评人格问卷》 | 第61-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