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前言 | 第11-23页 |
·选题依据 | 第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志愿者"和"志愿服务行为" | 第11-14页 |
·"奥运志愿者"和"北京奥运志愿者" | 第14-15页 |
·"志愿精神教育"和"奥运志愿者培训" | 第15-16页 |
·"志愿精神"和"奥运志愿精神" | 第16-17页 |
·"奥林匹克教育"和"奥运志愿精神教育" | 第17-18页 |
·研究意义和价值 | 第18-23页 |
·奥运志愿教育活动协助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 第19页 |
·奥运志愿教育活动传播和推广奥林匹克理想 | 第19-20页 |
·奥运志愿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志愿服务的认知水平 | 第20-21页 |
·奥运志愿教育活动帮助青少年认识社会和全面发展 | 第21-22页 |
·奥运志愿教育活动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 | 第22-23页 |
2 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调查对象 | 第23-24页 |
·中小学生 | 第23页 |
·大学生 | 第23-24页 |
·市民 | 第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文献资料法 | 第24页 |
·调查问卷法 | 第24-26页 |
·专家访谈法 | 第26页 |
3 北京市开展奥运志愿教育活动的现状分析 | 第26-59页 |
·领导机构和纲领文件 | 第27-31页 |
·最初构想和计划 | 第27-28页 |
·领导机构及其工作 | 第28页 |
·教育行动计划和方针 | 第28-30页 |
·组建和培训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 第30-31页 |
·北京奥林匹克志愿教育活动内容 | 第31-42页 |
·走出校园的志愿教育活动 | 第32-35页 |
·校园内开展的志愿教育活动 | 第35-40页 |
·深入社区的市民志愿教育活动 | 第40-42页 |
·北京奥林匹克志愿教育活动的特点 | 第42-50页 |
·教育活动具有自上而下的组织结构和统一的指导思想 | 第43-44页 |
·利用学校教学资源推进奥运志愿教育走上课堂 | 第44页 |
·注重实践教育,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 | 第44-45页 |
·奥运志愿教育活动和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紧密结合 | 第45-46页 |
·针对市民群体进行安保志愿教育成为一大亮点 | 第46页 |
·扩展奥运志愿教育活动的内涵,挖掘更加丰富的教育内容 | 第46-50页 |
·北京奥林匹克志愿教育活动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 第50-56页 |
·奥运志愿教育活动效果学生群体优于市民群体 | 第50-51页 |
·奥运志愿教育活动形式多样,不同群体各有侧重 | 第51-52页 |
·宣传推广志愿服务观念的途径趋于多样化 | 第52-54页 |
·奥运志愿教育活动的效果存在部分消极因素 | 第54-55页 |
·不同群体针对是否在奥运会后继续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态度不同 | 第55-56页 |
·后奥运时期北京奥林匹克志愿教育活动展望 | 第56-59页 |
·继续发挥学校在奥林匹克志愿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 第56-57页 |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 第57页 |
·建立和完善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政策和制度 | 第57-58页 |
·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克服志愿服务行政化问题 | 第58-59页 |
4 结论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附录 | 第63-77页 |
附录A 访谈提纲 | 第63-64页 |
附录B 北京市大学生奥运志愿教育活动调查问卷 | 第64-68页 |
附录C 北京市中小学生奥运志愿精神教育活动调查问卷 | 第68-72页 |
附录D 北京市民奥运志愿教育活动调查问卷 | 第72-77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