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综述 | 第12-48页 |
第一章 羊痘研究进展 | 第12-28页 |
1 病原学 | 第12-14页 |
2 羊痘病的发病概况 | 第14页 |
3 病毒感染机制 | 第14-15页 |
4 发病机理 | 第15页 |
5 临床症状 | 第15-16页 |
6 病理变化 | 第16-17页 |
7 羊痘的诊断 | 第17-19页 |
8 羊痘的免疫及疫苗 | 第19-20页 |
9 防制措施 | 第20页 |
10 病毒的基因组研究进展 | 第20-26页 |
11 羊痘病毒研究的展望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基因克隆与表达 | 第28-48页 |
1 基因的研究历史 | 第28-29页 |
2 基因工程 | 第29-30页 |
3 基因表达系统 | 第30-48页 |
·原核表达系统 | 第30-39页 |
·真核表达系统 | 第39-48页 |
研究内容 | 第48-166页 |
第一部分 山羊痘病毒某些生物学特性及PCR鉴定方法的研究 | 第48-96页 |
第三章 山羊痘病毒贵州分离株的某些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48-60页 |
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48-4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3页 |
·材料 | 第49-50页 |
·方法 | 第50-53页 |
2 结果 | 第53-58页 |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 第53-54页 |
·正常细胞形态观察 | 第54页 |
·GPV引起的细胞病变观察 | 第54-55页 |
·感染细胞内GPV的荧光抗体检测结果 | 第55-56页 |
·细胞培养物中GPV颗粒的电镜观察 | 第56页 |
·GPV引起的显微病理形态观察 | 第56-57页 |
·GPV病毒颗粒的超微观察 | 第57-58页 |
3 讨论 | 第58-60页 |
第四章 山羊痘病毒PCR鉴定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 第60-74页 |
摘要 | 第60页 |
Abstract | 第60-6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5页 |
·材料 | 第61-62页 |
·方法 | 第62-65页 |
2 结果 | 第65-72页 |
·基于P32基因PCR方法的建立 | 第65-68页 |
·基于ITR基因PCR方法的建立 | 第68-71页 |
·P32基因和ITR基因的序列分析结果 | 第71-72页 |
3 讨论 | 第72-74页 |
第五章 山羊痘病毒TAQMAN-MGB实时定量荧光PCR鉴定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 第74-88页 |
摘要 | 第74页 |
Abtsract | 第74-7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5-79页 |
·材料 | 第75-76页 |
·方法 | 第76-79页 |
2 结果 | 第79-85页 |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79-80页 |
·标准质粒的构建 | 第80页 |
·FQ-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 第80-81页 |
·FQ-PCR的重复性检验 | 第81页 |
·标准曲线的构建 | 第81-83页 |
·FQ-PCR的特异性 | 第83页 |
·FQ-PCR的应用 | 第83-85页 |
3 讨论 | 第85-88页 |
第六章 山羊痘人工感染试验 | 第88-96页 |
摘要 | 第88页 |
Abstract | 第88-8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9-90页 |
·材料 | 第89页 |
·方法 | 第89-90页 |
2 结果 | 第90-94页 |
·GPV细胞培养物的TCID_(50)值的确定 | 第90页 |
·动物模型的流行病学结果 | 第90-91页 |
·实验羊的临床剖检变化 | 第91-92页 |
·感染羊组织病料中GPV的普通PCR检测 | 第92页 |
·病羊组织中GPV的FQ-PCR检测结果 | 第92-93页 |
·病变材料中GPV的细胞分离鉴定 | 第93-94页 |
3 讨论 | 第94-96页 |
第二部分 P32基因的研究 | 第96-156页 |
第七章 GPV P32基因的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 | 第96-106页 |
摘要 | 第96页 |
Abstract | 第96-97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97-101页 |
·材料 | 第97-98页 |
·方法 | 第98-101页 |
2 结果 | 第101-104页 |
·PCR扩增结果 | 第102页 |
·目的DNA的克隆 | 第102页 |
·重组质粒的PCR鉴定 | 第102页 |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102-103页 |
·测序序列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析 | 第103-104页 |
·测序序列的系统进化树分析 | 第104页 |
3 讨论 | 第104-106页 |
第八章 GPV P32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106-114页 |
摘要 | 第106页 |
Abstract | 第106-10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7页 |
·材料 | 第107页 |
·方法 | 第107页 |
2 结果 | 第107-110页 |
·GPV P32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分析结果 | 第107页 |
·P32蛋白的跨膜结构预测 | 第107-108页 |
·P32蛋白的亲水性分析 | 第108页 |
·P32蛋白抗原指数、骨架柔韧性、表面可及性预测 | 第108-109页 |
·P32蛋白二级结构的预测 | 第109-110页 |
·P32蛋白B细胞抗原表位的综合评价 | 第110页 |
3 讨论 | 第110-114页 |
第九章 GPV P32基因的原核表达 | 第114-128页 |
摘要 | 第114页 |
Abstract | 第114-11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5-122页 |
·材料 | 第115-117页 |
·方法 | 第117-122页 |
2 结果 | 第122-126页 |
·P32基因的PCR扩增结果 | 第122页 |
·重组表达质粒的PCR鉴定 | 第122-123页 |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123-124页 |
·目的蛋白的表达结果 | 第124-126页 |
·表达产物的Western-Blotting分析结果 | 第126页 |
3 讨论 | 第126-128页 |
第十章 GPV P32基因的真核表达 | 第128-144页 |
摘要 | 第128页 |
Abstract | 第128-12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29-137页 |
·材料 | 第129-131页 |
·方法 | 第131-137页 |
2 结果 | 第137-142页 |
·目的基因的PCR扩增结果 | 第137-138页 |
·阳性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138-139页 |
·重组酵母菌的Mut型鉴定结果 | 第139-140页 |
·重组酵母菌基因组PCR鉴定结果 | 第140页 |
·表达蛋白的SDS-PAGE分析结果 | 第140-141页 |
·表达蛋白的Western-Blotting分析结果 | 第141-142页 |
3 讨论 | 第142-144页 |
第十一章 P32表达蛋白的抗原性分析及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 第144-156页 |
摘要 | 第144页 |
Abstract | 第144-14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45-149页 |
·材料 | 第145-146页 |
·方法 | 第146-149页 |
2 结果 | 第149-154页 |
·蛋白纯化的结果 | 第150页 |
·P32蛋白的抗原性检测 | 第150-151页 |
·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 第151-152页 |
·GPV P32间接ELISA判定标准的确定 | 第152-153页 |
·ELISA方法的特异性检测 | 第153页 |
·重复性试验 | 第153-154页 |
·ELISA方法的临床应用 | 第154页 |
3 讨论 | 第154-156页 |
第三部分 细胞凋亡研究 | 第156-166页 |
第十二章 山羊痘病毒诱导BHK-21细胞凋亡的检测 | 第156-166页 |
摘要 | 第156页 |
Abstract | 第156-15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57-160页 |
·材料 | 第157-158页 |
·方法 | 第158-160页 |
2 结果 | 第160-164页 |
·H.E染色 | 第160-161页 |
·活细胞、凋亡细胞和坏死细胞的鉴别 | 第161-162页 |
·TUNEL法检测 | 第162-163页 |
·Annexin V-FITC检测 | 第163-164页 |
·DNA Ladder检测 | 第164页 |
3 讨论 | 第164-166页 |
结论 | 第166-168页 |
致谢 | 第168-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82页 |
附录一 发表论文与参见学术会议情况 | 第182-184页 |
附录二 主要英文缩写及含义 | 第184-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