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动物学论文--动物演化与发展论文

角蟾科系统发育和分类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Summary第5-10页
前言第10-12页
第一章 角蟾科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2-28页
 第一节 角蟾科研究概况第12-14页
  一 形态学特征第13页
  二 研究概况第13-14页
 第二节 角蟾科的分类史第14-28页
  一 角蟾科的建立第14-15页
  二 亚科分类第15-16页
  三 属的分类第16-20页
   1 掌突蟾属Paramegophrys的命名第16-17页
   2 髭蟾属Vibrissaphora的分类地位讨论第17页
   3 短腿蟾属Brachytarsophrys的分类地位讨论第17-18页
   4 无耳蟾属Atympanophrys的系统地位第18页
   5 异角蟾属Xenophrys的属名订正第18-20页
  四 个别物种的分类地位问题第20-21页
   1 短肢角蟾Megophrys brachykolos第20页
   2 魏氏齿蟾Oreolalax weigoldi第20页
   3 华深拟髭蟾Leptobrachium huashen第20-21页
  五 角蟾科的核型研究第21-23页
   1 染色体数目第21页
   2 核型模式第21-22页
   3 核型信息在分类方面的贡献第22-23页
   ·沙坪角蟾Megophrys shapingensis第22页
   ·凹顶角蟾Megophrys parva第22页
   ·华深拟髭蟾Leptobrachium huashen第22-23页
  六 角蟾科的系统发育第23-25页
   1.角蟾科的发生与分化史第23页
   2 角蟾科亚科间的系统发育研究第23-24页
   3 角蟾科属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第24-25页
   4 角蟾科的起源与分化中心第25页
  七 尚待研究的问题第25-27页
   1 细胞遗传学的研究第25-26页
   2.角蟾科系统发育关系:第26-27页
     ·根据形态特征进行的分支系统学研究第26页
   ·分子系统学的研究第26页
   ·角蟾科的生物地理学问题第26-27页
  八 本文研究目的第27-28页
   1 角蟾科的分子系统发育第27页
   2 基于形态特征的齿蟾属系统学和其形态特征演化第27-28页
第二章 角蟾科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第28-72页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第28-40页
  一 实验材料第28-34页
   1 取样第28-29页
   2 外类群的选择第29-34页
  二 分子实验第34-40页
   1 分子标记的选择第34页
   2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检测第34-38页
   ·试剂第34-35页
   ·基因组DNA的提取:第35-36页
   ·PCR扩增第36-37页
   ·PCR产物回收第37页
   ·基因测序第37-38页
   3 数据分析第38-40页
   ·序列的比对排列第38页
   ·序列的初步分析第38页
   ·系统发育分析第38-40页
     ·最大简约性分析第39页
     ·最大似然性分析第39页
     ·贝叶斯分析第39-40页
     ·系统发育树检测第40页
 第二节 结果第40-46页
  一 测序结果第40页
  二 序列特征第40-41页
  三 系统发育分析第41-45页
  四 不同拓扑结构假设的检验第45-46页
 第三节 讨论第46-72页
  一 角蟾科系统发育与分类探讨第46-54页
   1 角蟾类三个主要支系第46-48页
   2 支系A(角蟾亚科)第48-50页
   3 支系B(掌突蟾亚科)第50-51页
   4 支系C(拟髭蟾亚科)第51-53页
   5 角蟾科分类建议第53-54页
  二 角蟾科的分类系统第54-67页
   (一) 亚科、属的检索表第54-55页
   (二) 各亚科、属分布及下辖物种第55-62页
   (三) 中国现有种及分布第62-67页
  三 角蟾科地理分布特征与分化假设第67-72页
第三章 齿蟾属的系统学研究及形态特征演化分析第72-89页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第73-78页
  一 材料第73页
  二 方法第73-78页
   1 外群选择第73页
   2 性状编码第73-75页
   3 分支分析第75-78页
 第二节 结果第78-80页
 第三节 讨论第80-89页
  一 性状极性第80-81页
  二 系统发育关系比较第81-82页
  三 性状演化第82-86页
  四 地理分化假设第86-87页
  五 起源中心推测第87-89页
第四章 结论第89-94页
 第一节 角蟾科的系统发育第89-91页
  一 亚科和属的划分第89-91页
   1 单系是理想的分类阶元的归类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第89页
   2 本项研究关于角蟾科亚科和属的划分的结论第89-91页
  二 角蟾科不同阶元的生物地理学特征第91页
 第二节 齿蟾属的系统学研究及形态特征演化分析第91-93页
  一 齿蟾属内种组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第91-92页
  二 齿蟾属形态性状的演化趋势与其生境的关系第92页
  三 齿蟾属的起源、分布与分化中心第92-93页
 第三节 论文的创新点第93-94页
致谢第94-96页
参考文献第96-110页
附录第110-111页
 一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110页
 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10-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进程代数的Web服务数据和组合的形式化方法研究
下一篇:山羊痘病毒某些生物学特性及其主要结构蛋白P32基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