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6-16页 |
·问题提出 | 第6-7页 |
·研究综述 | 第7-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12页 |
·研究评价 | 第12-13页 |
·研究设计 | 第13-16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3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13-15页 |
·研究技术路线和具体研究方法 | 第15页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2章 公共部门管理中人职匹配的内涵及形式 | 第16-21页 |
·公共部门人职匹配的内涵 | 第16-18页 |
·匹配的内涵 | 第16页 |
·人职匹配的内涵 | 第16页 |
·公共部门管理中人职匹配的概念 | 第16-17页 |
·公共部门管理中人职匹配的核心 | 第17-18页 |
·公共部门管理中人职匹配的形式 | 第18-21页 |
·全面匹配 | 第18-19页 |
·最优匹配 | 第19页 |
·满意匹配 | 第19-21页 |
第3章 公共部门管理中人职匹配基础理论 | 第21-29页 |
·公共部门管理中人职匹配的思想基础 | 第21-22页 |
·泰勒的人职匹配思想 | 第21页 |
·法约尔的人职匹配思想 | 第21-22页 |
·马克斯·韦伯和林德尔·厄威克的人职匹配思想 | 第22页 |
·公共部门管理中人职匹配的基础理论 | 第22-29页 |
·能级对应理论 | 第22-23页 |
·职位分析理论 | 第23-24页 |
·人与职业匹配理论 | 第24-26页 |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 | 第26页 |
·胜任力理论 | 第26-29页 |
第4章 我国公共部门管理中人职匹配存在的问题 | 第29-37页 |
·公务人员的能级与职位能级匹配不合理 | 第29页 |
·当前我国公共部门缺乏规范的职位分析 | 第29-30页 |
·一些部门未对职位进行分析 | 第29-30页 |
·职位分析中没有制定详细的绩效标准 | 第30页 |
·职位分析静态化,不能适应组织环境变化和服务对象的需求 | 第30页 |
·公务员的任用和考核与职位相关度不高 | 第30-32页 |
·没有真正从职位本身的要求去任用人才 | 第30-31页 |
·公务人员考试制度仍不完善 | 第31页 |
·未从人职匹配的角度来对公务人员进行绩效管理 | 第31-32页 |
·任用和考核没有真正体现人和职位匹配的核心要素 | 第32页 |
·公务员职数的设置不科学 | 第32-37页 |
·公务人员职数设置科学性依据不强 | 第32-33页 |
·领导职务中存在副职过多的现象 | 第33-34页 |
·公务员职数设置不科学—铁岭副秘书长事件 | 第34-37页 |
第5章 我国公共部门管理中人职匹配模型的构建 | 第37-51页 |
·公共部门管理中人职匹配模型构建原则 | 第37-38页 |
·我国公共部门人职匹配的基本模型 | 第38-39页 |
·我国公共部门人职匹配静态模型 | 第39-40页 |
·我国公共部门人职匹配动态模型 | 第40-41页 |
·我国公共部门人职匹配的测量模型 | 第41-43页 |
·我国公共部门人职匹配案例研究—H 街道办事处维稳工作员为例 | 第43-51页 |
第6章 我国公共部门管理中人职匹配的优化 | 第51-59页 |
·我国公共部门管理中人职位匹配优化的概念、原理及原则 | 第51-52页 |
·我国公共部门管理中人职匹配的优化概述 | 第51页 |
·我国公共部门管理中人职匹配的优化的原理 | 第51页 |
·我国公共部门管理中人职匹配优化的原则 | 第51-52页 |
·优化公务人员与职位的匹配途径 | 第52-56页 |
·从职位的角度来优化公务人员与职位的匹配程度 | 第52-53页 |
·从公务人员的角度来优化人员与职位的匹配程度 | 第53-56页 |
·优化人职数匹配途径 | 第56-59页 |
·根据职能活动量动态匹配职数 | 第56页 |
·合理匹配领导职数 | 第56-57页 |
·加快编制立法工作,严格限定职数 | 第57页 |
·设计合理的公务人员退出机制 | 第57-58页 |
·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 第58-59页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9-62页 |
·研究结论 | 第59-60页 |
·研究局限与建议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