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行政监督--电子政务环境下行政监督方法创新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4页 |
·课题背景 | 第7-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3-14页 |
第二章 传统行政监督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第14-21页 |
·传统行政监督的含义界定 | 第14页 |
·传统行政监督的现状 | 第14-16页 |
·传统行政监督运行模式 | 第16-18页 |
·传统行政监督不力的原因分析 | 第18-21页 |
·监督体系庞大而杂乱,监督合力难以形成 | 第18页 |
·行政管理透明度低,公众知情权难以保障 | 第18页 |
·事前和事中监督形同虚设,事后监督弊端多多 | 第18页 |
·监督主体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 | 第18-19页 |
·监督主体特别是公众的监督权利难以保障 | 第19页 |
·制度建设还很不完善,相关实施细则巫待出台 | 第19-20页 |
·“选择性执行”现象严重,制度往往流于形式 | 第20-21页 |
第三章 电子政务与行政监督关系分析 | 第21-25页 |
·电子政务使行政监督边际成本呈递减规律 | 第21页 |
·电子政务减少行政审批手续,提高行政监督的效率 | 第21-22页 |
·电子政务推动行政监督的系统化、专门化 | 第22页 |
·电子政务为全民监督提供了必要条件 | 第22-23页 |
·电子政务畅通全民行政监督渠道 | 第23-25页 |
第四章 国内外电子政务与行政监督概述 | 第25-29页 |
·美国电子政务与行政监督 | 第25-26页 |
·日本电子政务与行政监督 | 第26-27页 |
·新加坡电子政务与行政监督 | 第27页 |
·中国香港电子政务与行政监督 | 第27-29页 |
第五章 电子政务环境下行政监督的变革及创新 | 第29-52页 |
·电子行政监督概述 | 第29-30页 |
·电子行政监督的内容 | 第30-34页 |
·政务公开 | 第30-31页 |
·行政立法与电子听证 | 第31-32页 |
·电子采购 | 第32-33页 |
·公务员财产网上申报 | 第33-34页 |
·电子审批 | 第34页 |
·电子行政监督的特点 | 第34-37页 |
·全天候监督 | 第34页 |
·全方位监督 | 第34-35页 |
·全员监督 | 第35-36页 |
·即时、互动监督 | 第36页 |
·全程监督 | 第36-37页 |
·电子行政监督遵循的原则 | 第37-39页 |
·客观原则 | 第37-38页 |
·科学原则 | 第38页 |
·以人为本原则 | 第38-39页 |
·效益原则 | 第39页 |
·电子行政监督可行性分析 | 第39-44页 |
·领导基础 | 第39-40页 |
·理论及技术支持 | 第40-41页 |
·民众基础 | 第41页 |
·物质基础 | 第41-42页 |
·法律保障 | 第42-43页 |
·民主推动 | 第43页 |
·实践经验 | 第43-44页 |
·电子行政监督模式 | 第44-52页 |
·电子行政监督模式及构成要素 | 第44-50页 |
·电子行政监督模式各层次之间关系分析 | 第50-52页 |
第六章 电子行政监督的普遍意义及可能面临的问题 | 第52-56页 |
·电子行政监督对行政管理其他领域的普遍借鉴意义 | 第52页 |
·电子行政监督可能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 第52-56页 |
·利益既得集团的强力阻扰 | 第52-53页 |
·保守势力的坚决反对 | 第53页 |
·电子政务技术自身的双重性 | 第53页 |
·被监督对象个人隐私的保护问题 | 第53-54页 |
·电子行政监督主体的素质问题 | 第54页 |
·电子行政监督可能会被意见领袖操纵 | 第54-55页 |
·电子行政监督平台可能会成为政治及利益斗争的武器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