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业通用技术与设备论文--工业设计论文--产品设计论文

创造技法的研究与应用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7页
目录第7-11页
第一部分 绪论第11-16页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第11-12页
  (一) 知识经济的核心——培养创造性人才第11页
  (二) 创造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有效途径第11-12页
  (三) 创造技法的科学应用——创造教育深入实施的重要环节第12页
 二、创造技法的研究现状第12-13页
 三、研究目标、内容与创新之处第13-14页
  (一) 研究目标第13-14页
  (二) 研究内容第14页
  (三) 创新之处第14页
 四、要解决的问题第14-15页
  (一) 观念问题第14-15页
  (二) 实践问题第15页
  (三) 理论问题第15页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5-16页
第二部分 创造技法的古今差异及其发展趋势第16-23页
 一、古代创造技法第16-19页
  (一) 外国古代创造技法第17页
  (二) 中国古代创造技法第17-18页
  (三) 古代创造技法的特点第18-19页
 二、现代创造技法第19-21页
  (一) 美国现代创造技法第19页
  (二) 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现代创造技法第19-20页
  (三) 现代创造技法的特点第20-21页
 三、创造技法的发展趋势第21-23页
  (一) 创造技法的理论研究日趋系统化第21-22页
  (二) 创造技法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化第22页
  (三) 创造技法被逐渐引入教学过程中第22-23页
第三部分 创造技法的分类及其使用原则第23-30页
 一、创造技法的分类第23-26页
  (一) 创造技法分类的意义第23-24页
  (二) 创造技法分类的难点第24页
  (三) 创造技法的分类现状及其不足第24-26页
  (四) 关于创造技法分类的尝试第26页
 二、创造技法的使用原则第26-30页
  (一) 科学性原则第26-27页
  (二) 正确选择原则第27-28页
  (三) 实践性原则第28页
  (四) 技巧性原则第28-29页
  (五) 与其它因素共同培养的原则第29-30页
第四部分 创造技法对创造性思维的促进作用第30-36页
 一、创造性思维的含义及其基本形式第30-33页
  (一) 创造性思维的含义第30页
  (二)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形式第30-33页
 二、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第33-34页
  (一) 创造性思维的准备期第33页
  (二) 创造性思维的酝酿期第33-34页
  (三) 创造性思维的豁朗期第34页
  (四) 创造性思维的验证期第34页
 三、创造技法对创造性思维的促进作用第34-36页
  (一) 创造技法对发散性思维的促进作用第34-35页
  (二) 创造技法对思维转化的促进作用第35页
  (三) 创造技法对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和潜意识的促进作用第35-36页
第五部分 创造技法在创造教育中的作用第36-44页
 一、创造教育的涵义第36-37页
 二、创造技法在创造教育中的作用第37-39页
  (一) 从创造教育的兴起看创造技法的作用第37-38页
  (二) 从创造教育的发展看创造技法的作用第38-39页
 三、我国创造技法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39-41页
  (一) 我国创造技法的教学现状第39-40页
  (二) 我国创造技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第40-41页
 四、创造技法教学的对策探讨第41-44页
  (一) 营造良好的创造教育氛围,加强对创造技法课程的重视第41页
  (二) 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增强教师的示范性,加强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第41-42页
  (三) 明确创造技法的教学目的、展开有层次的创造技法教学第42-43页
  (四) 实施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兴趣,加强教学效果第43-44页
第六部分 常用创造技法及其评析第44-55页
 一、智力激励法第44-47页
  (一) 智力激励法的实施步骤第44-46页
  (二) 智力激励法的应用第46页
  (三) 智力激励法评析第46-47页
 二、特性列举法第47-49页
  (一) 特性列举法的实施步骤第47-48页
  (二) 特性列举法的应用第48-49页
  (三) 特性列举法评析第49页
 三、和田十二法第49-52页
  (一) 和田十二法的实施步骤第49-50页
  (二) 和田十二的应用第50-52页
  (三) 和田十二法评析第52页
 四、信息交合法第52-53页
  (一) 信息交合法的实施步骤第52-53页
  (二) 信息交合法的应用第53页
  (三) 信息交合法评析第53页
 五、中山正和法第53-55页
  (一) 中山正和法的实施步骤第53-54页
  (二) 中山正和法的应用第54页
  (三) 中山正和法评析第54-55页
结束语第55-56页
注释第56-58页
参考文献第58-60页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第60-61页
致谢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超高密度磁记录写磁头材料FeCoN薄膜的研究
下一篇:兰州石峡口滑坡稳定性分析与治理工程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