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石峡口滑坡稳定性分析与治理工程设计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图表索引 | 第7-12页 |
1 前言 | 第12-23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滑坡稳定性研究 | 第13-17页 |
·滑坡综合治理研究 | 第17-20页 |
·研究内容、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2 滑坡区域地质环境 | 第23-34页 |
·地形地貌 | 第23-25页 |
·剥蚀~堆积低山丘陵地貌 | 第24-25页 |
·侵蚀~堆积沟谷地貌 | 第25页 |
·地层岩性 | 第25-27页 |
·前寒武系皋兰群 | 第25页 |
·第四系 | 第25-27页 |
·地质构造与地震 | 第27-29页 |
·地质构造 | 第27-28页 |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 第28-29页 |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 第29-31页 |
·岩体工程地质特征 | 第29页 |
·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 | 第29-30页 |
·岩土的腐蚀性评价 | 第30-31页 |
·水文地质条件与气象特征 | 第31-33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1页 |
·气象特征 | 第31-33页 |
·人类工程活动 | 第33-34页 |
3 滑坡特征、影响因素及形成机理 | 第34-53页 |
·滑坡的基本特征 | 第34-40页 |
·滑坡形态及微地貌特征 | 第34-37页 |
·滑坡的分级分块滑动特征 | 第37-38页 |
·滑动面的发育特征与滑坡类型 | 第38-40页 |
·滑坡的滑动过程与变形破坏特征 | 第40-47页 |
·滑坡的滑动过程 | 第40-42页 |
·滑坡的变形破坏特征 | 第42-45页 |
·滑坡的滑动过程动态模拟 | 第45-47页 |
·滑坡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 | 第47-50页 |
·滑坡的形成机理 | 第50-53页 |
4 滑坡稳定性评价 | 第53-73页 |
·滑坡稳定性定性分析 | 第53页 |
·滑坡稳定性极限平衡法计算 | 第53-65页 |
·几种常用极限平衡法的基本原理简介 | 第53-59页 |
·石峡口滑坡稳定性的极限平衡法计算 | 第59-61页 |
·计算剖面及计算参数 | 第61-62页 |
·计算结果 | 第62-65页 |
·滑坡稳定性数值分析 | 第65-69页 |
·强度折减法基本原理 | 第65-66页 |
·有限差分强度折减法 | 第66-69页 |
·滑坡稳定性综合评价 | 第69-70页 |
·滑坡应急治理工程概况 | 第70-73页 |
·应急治理工程 | 第70-71页 |
·应急治理工程效果分析 | 第71-73页 |
5 滑坡综合治理工程设计研究 | 第73-104页 |
·治理工程的必要性 | 第73-74页 |
·治理工程方案比选 | 第74-76页 |
·治理工程设计研究 | 第76-101页 |
·预应力锚索框架工程 | 第76-96页 |
·地表排水工程 | 第96-97页 |
·局部刷方减重 | 第97-98页 |
·锚杆框架 | 第98-100页 |
·护坡工程 | 第100页 |
·位移监测 | 第100-101页 |
·其它 | 第101页 |
·石峡口滑坡治理工程施工注意事项 | 第101-104页 |
6 结论及建议 | 第104-106页 |
·主要结论 | 第104-105页 |
·建议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1页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11-112页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