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良心论探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7-17页 |
·时代背景 | 第7-11页 |
·理论背景 | 第11-13页 |
·研究现状、意义和方法 | 第13-17页 |
第2章 道德评判的一般理论 | 第17-25页 |
·道德评判的基本情感一同情 | 第17-20页 |
·同情及其产生 | 第17-19页 |
·相互同情的愉悦 | 第19-20页 |
·道德评判的主体与依据 | 第20-25页 |
·道德评判的主体—公正的旁观者 | 第20-22页 |
·道德评判的根本依据--合宜性 | 第22-25页 |
第3章 道德评判的“高级法庭”—良心 | 第25-37页 |
·“他人之镜”与自我赞同情感 | 第25-27页 |
·人之存在与社会自我 | 第25-26页 |
·心灵反思与自我赞同 | 第26-27页 |
·良心的“法庭” | 第27-34页 |
·良心的形成 | 第27-29页 |
·良心的审判 | 第29-30页 |
·处于幸运境地的人与荣辱 | 第30-32页 |
·处于不幸境地的人与宗教 | 第32-34页 |
·良心的影响与权威 | 第34-37页 |
·良心的影响与权威 | 第34-35页 |
·良心对我们实际行为的考察 | 第35-37页 |
第4章 良心论和义务感 | 第37-40页 |
·良心与一般准则 | 第37-38页 |
·义务感及其神圣性 | 第38-40页 |
第5章 亚当·斯密良心论的社会意义及评价 | 第40-54页 |
·斯密与其他哲学家思想之比较 | 第40-47页 |
·西方良心理论的分类 | 第40-41页 |
·斯密与卢梭良心观点之比较 | 第41-43页 |
·斯密与康德义务论观点之比较 | 第43-44页 |
·斯密良心论与王阳明良知学说之比较 | 第44-47页 |
·斯密良心论的社会意义 | 第47-50页 |
·良心促使个人成就美德 | 第47-48页 |
·良心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 第48-50页 |
·对斯密良心论的评价 | 第50-54页 |
·良心的局限性 | 第50-51页 |
·正义对良心缺陷的矫正 | 第51-54页 |
结语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