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坳陷古生界热演化史分析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前言 | 第9-17页 |
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2 研究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 第9-12页 |
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4 主要工作量 | 第13-14页 |
5 主要认识与结论 | 第14-17页 |
第一章 周口坳陷区构造背景与特征 | 第17-25页 |
·区域构造背景 | 第17页 |
·构造单元划分 | 第17-18页 |
·地层分布特征及构造层序划分 | 第18-23页 |
·地层分布特征 | 第18-20页 |
·区域构造层序及构造层划分 | 第20-23页 |
·岩浆活动 | 第23-25页 |
·燕山期岩浆活动 | 第23-24页 |
·喜马拉雅期岩浆活动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周口地区古生代演化特征与后期改造 | 第25-44页 |
·周口地区古生代沉积演化过程 | 第25-27页 |
·早古生代 | 第25-26页 |
·晚古生代 | 第26-27页 |
·周口地区古生界的后期演化与改造 | 第27-29页 |
·三叠纪 | 第27-28页 |
·早—中侏罗世 | 第28页 |
·晚侏罗—早白垩世 | 第28-29页 |
·晚白垩世末—古近纪 | 第29页 |
·新近纪—第四纪 | 第29页 |
·后期主要不整合界面剥蚀厚度恢复 | 第29-44页 |
·剥蚀厚度恢复理论及其方法 | 第30-34页 |
·主要界面剥蚀厚度恢复 | 第34-44页 |
第三章 周口坳陷及其邻区现今地温场特征 | 第44-52页 |
·地温梯度特征及分布规律 | 第44-46页 |
·大地热流特征及分布规律 | 第46-48页 |
·影响现今地温场的主要因素 | 第48-49页 |
·岩石圈厚度 | 第48-49页 |
·构造特征和隆坳结构格局 | 第49页 |
·地下水 | 第49页 |
·周口坳陷现今古生界顶面地温场特征 | 第49-52页 |
第四章 烃源岩热演化特征 | 第52-62页 |
·各层系烃源岩热演化特征 | 第52-57页 |
·古近系镜质体反射率特征 | 第52-53页 |
·中生界镜质体反射率特征 | 第53-55页 |
·石炭—二叠系镜质体反射率特征 | 第55-57页 |
·上古生界烃源岩热演化区平面展布特征 | 第57-58页 |
·影响上古生界热演化的地质因素 | 第58-62页 |
·不同时期的构造—沉积演化 | 第59页 |
·深部异常热力作用 | 第59-60页 |
·局部岩浆(或热液)活动 | 第60-62页 |
第五章 周口坳陷及邻区热演化阶段划分与古地温恢复 | 第62-77页 |
·热演化过程及最高热演化时限分析 | 第62-71页 |
·Ro-深度剖面提供的热史信息 | 第62-65页 |
·裂变径迹测试结果提供的热史信息 | 第65-70页 |
·热演化阶段划分及其最高热演时限探讨 | 第70-71页 |
·古地温恢复 | 第71-77页 |
·古地温恢复理论及其方法 | 第72-73页 |
·古地温梯度恢复 | 第73-77页 |
第六章 周口坳陷古生界热演化史与其生烃史研究 | 第77-86页 |
·烃源岩特征 | 第77页 |
·烃源岩热演化史与生烃史 | 第77-83页 |
·热演化史模拟 | 第78-81页 |
·古生界烃源岩生烃史 | 第81-83页 |
·有利生烃区评价 | 第83-86页 |
主要结论与认识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