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动态场景下的自适应光度补偿

摘要第1-7页
英文摘要第7-8页
目录第8-10页
插图目录第10-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2页
   ·研究背景第13-15页
     ·虚拟现实第13页
     ·增强现实第13-15页
   ·投影式增强现实第15-20页
     ·光度补偿的意义第16-17页
     ·光度补偿的研究现状第17-18页
     ·光度补偿面临的问题第18-20页
   ·本文的研究目标及内容安排第20-22页
第二章 投影仪-相机的几何标定第22-29页
   ·几何映射简介第22页
   ·二维匹配第22-23页
     ·二维图像配准第22-23页
     ·仿射变换第23页
   ·相机的几何标定第23-25页
     ·相机成像的几何模型第23-25页
     ·相机成像的几何标定第25页
   ·线性模型的几何标定第25-27页
     ·模型的简化第25-26页
     ·几何标定步骤第26-27页
   ·非线性模型的几何标定第27页
   ·本章小结第27-29页
第三章 静态场景下的光度补偿第29-34页
   ·系统标定第29-30页
   ·光度补偿算法第30-31页
   ·分析与比较第31-33页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四章 投影仪-相机的光度标定第34-45页
   ·投影仪-相机系统辐射度模型第34-37页
   ·相机的响应函数第37-39页
     ·相机成像概念第37页
     ·相机响应函数的标定第37-39页
   ·投影仪的响应函数第39-42页
     ·投影仪的分布函数第39-41页
     ·投影仪响应函数的标定第41-42页
   ·系统的颜色混合矩阵第42-43页
     ·测定方法第42页
     ·结果验证第42-43页
   ·本章小结第43-45页
第五章 动态场景下的光度补偿第45-52页
   ·动态场景中的问题第45页
   ·现有的解决方法第45-49页
     ·Fujii方法第45-47页
     ·Bimber方法第47-48页
     ·总结第48-49页
   ·动态场景下的自适应光度补偿第49-50页
     ·系统标定第49-50页
     ·自适应动态场景第50页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六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2-60页
   ·实验器材第52页
   ·系统参数标定第52-55页
     ·几何映射第52-53页
     ·相机的响应函数第53-55页
     ·投影仪响应函数第55页
     ·光度标定第55页
   ·动态场景下的光度补偿结果第55-60页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60-62页
   ·本文工作共结第60-61页
   ·工作展望第61-62页
附录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7-68页
致谢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自适应结构光实时进行三维重建的技术研究
下一篇:面向方面程序中的影响分析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