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9页 |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4页 |
| ·土壤中的无机磷 | 第14-29页 |
| ·土壤中无机磷分级测定 | 第14-16页 |
| ·土壤中磷的有效性 | 第16-17页 |
| ·影响磷素转化与有效性的因素 | 第17-29页 |
| 第二章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29-31页 |
|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29页 |
|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 ·项目来源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磷素活化材料改性木质素H1 和H2 的筛选 | 第31-42页 |
| ·各磷素活化材料对土壤各形态磷酸盐的影响 | 第32-34页 |
| ·供试磷素活化材料 | 第32-33页 |
| ·供试土壤及理化性质 | 第33页 |
| ·供试肥料 | 第33页 |
| ·测定内容与方法 | 第33页 |
| ·测试方法 | 第33页 |
| ·数据处理 | 第33-34页 |
| ·各磷素活化材料对土壤无机磷组分及磷有效性的影响 | 第34-38页 |
| ·各磷素活化材料对土壤磷有效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 ·各磷素活化材料对培养土壤各无机磷组分的影响 | 第35-36页 |
| ·磷素活化材料对培养土壤无机磷总量(TIP)的影响 | 第36-37页 |
| ·各磷素活化材料对土壤中各无机磷组分影响小结 | 第37-38页 |
| ·磷素活化材料影响土壤无机磷组分及磷有效性的统计分析 | 第38-40页 |
| ·讨论 | 第40-41页 |
| ·结论 | 第41-42页 |
| 第四章 不同温度条件下施肥与不施肥处理各无机磷组分与磷有效性的关系 | 第42-60页 |
| ·引言 | 第4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2-43页 |
| ·供试磷素活化材料 | 第42页 |
| ·供试土壤 | 第42-43页 |
| ·供试肥料 | 第43页 |
| ·测定内容与方法 | 第4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3-60页 |
| ·温度对不施肥处理土壤磷有效性和各无机磷组分的影响 | 第43-48页 |
| ·温度对施肥处理土壤中有效磷及各无机磷组分的影响 | 第48-53页 |
| ·不施肥处理土壤无机磷组分与无机磷总量、磷有效性的数学分析 | 第53-56页 |
| ·施磷处理各无机磷组分的统计分析 | 第56-58页 |
| ·讨论 | 第58-59页 |
| ·结论 | 第59-60页 |
| 第五章 不同培养温度下各磷素活化材料对土壤各无机磷组分及磷有效性的影响 | 第60-9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6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1-99页 |
| ·腐殖酸(HA) | 第61-69页 |
| ·柠檬酸铵(CA) | 第69-79页 |
| ·改性木质素H2(H2) | 第79-87页 |
| ·腐植酸、柠檬酸铵和改性木质素H2 作用效果差异比较 | 第87-96页 |
| ·讨论 | 第96-98页 |
| ·结论 | 第98-99页 |
| 第六章 低分子量有机酸类物质对红壤和黑土磷有效性的影响初探 | 第99-120页 |
| ·引言 | 第99-100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100-101页 |
| ·供试材料 | 第100页 |
| ·试验方法 | 第100页 |
| ·测定方法和数据分析 | 第100-10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01-104页 |
| ·培养试验中吉林黑土和江西红壤对照处理磷有效性的变化 | 第101页 |
| ·LA 和LAA 对吉林黑土和江西红壤磷有效性的影响 | 第101-103页 |
| ·LA 和LAA 对土壤磷固定率影响的比较 | 第103-104页 |
| ·各影响因子与培养土壤有效磷的关系研究 | 第104-117页 |
| ·江西红壤 | 第104-111页 |
| ·吉林黑土 | 第111-116页 |
| ·不同用量LA 和LAA 在江西红壤和吉林黑土上作用效果比较 | 第116-117页 |
| ·讨论 | 第117-119页 |
| ·结论 | 第119-120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0-123页 |
| ·结论 | 第120-122页 |
| ·试验材料的筛选 | 第120页 |
| ·温度和不同施肥对土壤磷素的影响 | 第120页 |
| ·磷素活化材料HA、CA 和H2 对土壤磷素的影响 | 第120-121页 |
| ·低分子量有机酸类物质对土壤磷素的影响 | 第121-122页 |
| ·创新点 | 第122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122-12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3-136页 |
| 致谢 | 第136-137页 |
| 作者简介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