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共享下的协同运输策略研究
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1 绪论 | 第11-15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国外研究 | 第12页 |
·国内研究 | 第12-14页 |
·论文研究方法及结构 | 第14-15页 |
2 协同运输理论的基本原理 | 第15-21页 |
·协同学的基本概念 | 第15页 |
·协同运输内在动因分析 | 第15-17页 |
·协同运输理论 | 第17-18页 |
·定义 | 第17页 |
·分类 | 第17-18页 |
·协同运输实施环境 | 第18-19页 |
·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协同 | 第18页 |
·行业运输力量协同 | 第18-19页 |
·逆向协同 | 第19页 |
·协同运输方法介绍 | 第19-21页 |
3 协同运输机制的研究 | 第21-31页 |
·协同运输的多维分析 | 第21-22页 |
·基于时间的业务协同 | 第21页 |
·基于成本的业务协同 | 第21页 |
·基于效率的业务协同 | 第21-22页 |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业务协同 | 第22页 |
·协同运输的利益分享 | 第22-24页 |
·利益分配模式 | 第23页 |
·利益分配原则 | 第23-24页 |
·协同运输的风险与费用分担 | 第24-26页 |
·风险共担原则 | 第24-25页 |
·费用分担原则 | 第25-26页 |
·协同运输目标的确定 | 第26-28页 |
·协同运输目标体系 | 第26-27页 |
·目标任务确定 | 第27-28页 |
·协同运输的实施 | 第28-31页 |
·分析步骤 | 第28-29页 |
·操作流程 | 第29-31页 |
4 协同运输模型的建立 | 第31-38页 |
·约束条件分析 | 第31-32页 |
·车辆类型约束 | 第31页 |
·车辆载重能力约束 | 第31页 |
·客户时间窗约束 | 第31-32页 |
·道路交通条件约束 | 第32页 |
·模型构建 | 第32-34页 |
·模型描述 | 第32-33页 |
·模型设立 | 第33-34页 |
·计算过程 | 第34-36页 |
·算例 | 第34-35页 |
·解题思路 | 第35-36页 |
·算法程序 | 第36-38页 |
5 资源整合背景下的协同运输应用 | 第38-47页 |
·杭州城市物流资源现状 | 第38-41页 |
·杭州城市物流系统需求现状 | 第38-39页 |
·杭州城市物流配送节点资源 | 第39页 |
·杭州物流及运输企业资源 | 第39-40页 |
·杭州城市物流车辆资源 | 第40页 |
·杭州城市运输通道资源 | 第40-41页 |
·杭州(都市型)城市物流系统节点设置 | 第41-43页 |
·城市物流节点层次 | 第41-42页 |
·城市物流节点数量 | 第42页 |
·城市物流节点设置 | 第42-43页 |
·杭州(都市型)城市物流系统主体培育 | 第43-44页 |
·物流运输企业的管理 | 第43页 |
·协同运输联盟企业的管理 | 第43-44页 |
·杭州(都市型)城市物流系统车辆管理 | 第44-45页 |
·车辆选型 | 第44页 |
·车辆配置 | 第44-45页 |
·杭州(都市型)城市物流系统通道管理 | 第45-47页 |
·通道设置 | 第45-46页 |
·管理措施 | 第46-47页 |
6 主要结论及展望 | 第47-51页 |
·建立适应协同运输发展的管理组织和运作模式 | 第47-49页 |
·完善基础设施 | 第47页 |
·建立合作机构 | 第47-48页 |
·引入沟通机制 | 第48-49页 |
·搭建信息平台 | 第49页 |
·研究成果及创新 | 第49-50页 |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附录 | 第53-61页 |
作者简历 | 第61-63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