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导论 | 第11-29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1-16页 |
(一) 执政何以可能 | 第12-13页 |
(二) 执政何以持续 | 第13-16页 |
二、核心概念及相关说明 | 第16-22页 |
(一) 社会转型 | 第16-19页 |
(二) 社会整合 | 第19-22页 |
三、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22-27页 |
(一) 国外研究述评 | 第22-25页 |
(二) 国内研究述评 | 第25-27页 |
四、基本逻辑框架 | 第27-29页 |
第一章 执政党社会整合机制的理论分析 | 第29-52页 |
一、社会整合与政党功能 | 第29-38页 |
(一) 利益表达与利益综合 | 第30-33页 |
(二) 政策制订、政策实施、政治录用与政治社会化 | 第33-35页 |
(三) 在社会整合中实现政党功能 | 第35-38页 |
二、执政党社会整合的目标 | 第38-45页 |
(一) 执政党社会整合的现实目标 | 第38-40页 |
(二) 执政党社会整合的长远目标 | 第40-42页 |
(三) 执政党社会整合的具体目标 | 第42-45页 |
三、执政党社会整合机制的构建 | 第45-52页 |
(一) 执政党利益整合机制 | 第45-47页 |
(二) 执政党制度整合机制 | 第47-49页 |
(三) 执政党价值整合机制 | 第49-52页 |
第二章 转型期中国共产党三次社会整合的历史考察 | 第52-87页 |
一、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共产党进行的第一次社会整合 | 第53-63页 |
(一) 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 | 第54-57页 |
(二) 全面拨乱反正与文革创伤的弥合 | 第57-60页 |
(三) 社会整合方向的转变与改革开放起步 | 第60-63页 |
二、改革开放全面推进阶段中国共产党进行的第二次社会整合 | 第63-76页 |
(一) 改革开放全面推进阶段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的挑战与风险 | 第64-69页 |
(二) 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与改革共识的巩固 | 第69-71页 |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与改革发展道路的探索 | 第71-74页 |
(四) 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与执政思路的转型 | 第74-76页 |
三、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进行的第三次社会整合. | 第76-87页 |
(一) 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总目标来推进社会整合 | 第77-80页 |
(二)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来促进社会和谐 | 第80-83页 |
(三) 以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为依托来推动科学发展 | 第83-87页 |
第三章 转型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面临的新挑战 | 第87-125页 |
一、利益分化的趋势不断加深 | 第87-96页 |
(一) 利益格局不断调整 | 第88-89页 |
(二) 利益差别不断拉大 | 第89-93页 |
(三) 利益冲突不断加剧 | 第93-96页 |
二、社会结构分化的趋势不断深化 | 第96-103页 |
(一) 社会阶层日益呈现结构化特征 | 第98-101页 |
(二) 社会阶层边界日益清晰 | 第101-103页 |
三、中国特色公民社会的崛起 | 第103-116页 |
(一) 中国特色公民社会的基本理念 | 第104-106页 |
(二) 中国特色公民社会运行的市场逻辑 | 第106-109页 |
(三) 中国特色公民社会运行的民主逻辑 | 第109-112页 |
(四) 中国特色公民社会运行的社会整合逻辑 | 第112-116页 |
四、价值观分化趋势不断加深 | 第116-125页 |
(一) 价值观多元化趋势 | 第116-120页 |
(二) 价值观的非主导化趋势 | 第120-122页 |
(三) 价值观冲突的显性化趋势 | 第122-125页 |
第四章 利益整合机制:各方面利益关切的统筹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创新 | 第125-152页 |
一、转型期中国共产党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功能的强化 | 第126-134页 |
(一) 转型期利益关切的强化 | 第127-129页 |
(二) 转型期利益表达的强化 | 第129-131页 |
(三) 转型期利益综合的强化 | 第131-134页 |
二、“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执政为民理念的新解读 | 第134-143页 |
(一) 代表人民利益与服务人民利益的统一 | 第136-138页 |
(二) 代表人民利益与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统一 | 第138-140页 |
(三) 代表人民利益与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统一 | 第140-143页 |
三、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 | 第143-152页 |
(一) 拓宽利益表达渠道,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诉求机制 | 第143-146页 |
(二) 坚持公平正义,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平衡机制 | 第146-148页 |
(三) 加强宏观调控,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调整机制 | 第148-152页 |
第五章 制度整合机制:法理型执政模式的构建与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转变 | 第152-182页 |
一、不断加强社会冲突调适机制建设 | 第153-163页 |
(一) 构建社会风险预警应急机制 | 第154-157页 |
(二) 构建社会安全阀机制 | 第157-161页 |
(三) 构建社会矛盾调节机制 | 第161-163页 |
二、不断加强党的制度建设 | 第163-172页 |
(一) 从党的历史方位的高度加强制度建设 | 第164-167页 |
(二) 以党章为统领加强制度建设 | 第167-169页 |
(三) 以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加强制度建设 | 第169-172页 |
三、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构建法理型执政模式 | 第172-182页 |
(一) 以科学执政为基础构建法理型执政模式 | 第173-176页 |
(二) 以民主执政为核心构建法理型执政模式 | 第176-178页 |
(三) 以依法执政为保障构建法理型执政模式 | 第178-182页 |
第六章 价值整合机制:共享价值观的确立与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功能的重塑 | 第182-210页 |
一、执政党意识形态与价值整合 | 第183-191页 |
(一) 意识形态的内涵与功能分析 | 第183-186页 |
(二) 执政党的价值整合模式分析 | 第186-189页 |
(三) 执政党意识形态与价值整合方向 | 第189-191页 |
二、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包容性 | 第191-201页 |
(一) 不断提升党的指导思想的包容性 | 第192-195页 |
(二) 不断提升党的执政发展理念的包容性 | 第195-198页 |
(三) 不断提升党的执政基础的包容性 | 第198-201页 |
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 第201-210页 |
(一) 坚持以德立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党德建设 | 第202-204页 |
(二) 加强教育引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的宏观引领作用 | 第204-207页 |
(三) 推动制度创新,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的微观规范作用 | 第207-210页 |
参考文献 | 第210-216页 |
后记 | 第2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