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第一节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3页 |
第二节 研究本课题所需要的语言材料 | 第13页 |
第三节 研究本课题所采用的语言理论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四节 研究本课题的学术意义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等韵学的源流、性质与作用 | 第16-26页 |
第一节 等韵学的源流 | 第16-19页 |
一 "等韵"的由来 | 第16-18页 |
二 等韵学的兴起与发展 | 第18-19页 |
第二节 等韵学的性质 | 第19-22页 |
一 "等"的概念 | 第19-20页 |
二 关于"等"的划分 | 第20-22页 |
第三节 等韵学的作用 | 第22-26页 |
一 等韵图的作用 | 第22-24页 |
二 等韵学的地位 | 第24页 |
三、等韵学的功能 | 第24页 |
四、等韵原理的应用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早期等韵图一、二、三、四等韵的来源与特点 | 第26-58页 |
第一节 早期等韵图一、二、三、四等韵的来源 | 第26-31页 |
一 早期等韵图《韵镜》、《七音略》和《守温韵学残卷》简介 | 第26-27页 |
二 《守温韵学残卷》与《韵镜》、《七音略》之关系 | 第27-31页 |
第二节 论早期等韵图的一、二、四等韵特点 | 第31-48页 |
一 《韵镜》和《七音略》一等韵的特点 | 第31-36页 |
二 《韵镜》和《七音略》二等韵的特点 | 第36-42页 |
三 《韵镜》和《七音略》四等韵的特点 | 第42-48页 |
第三节 论早期等韵图的三等韵特点 | 第48-58页 |
一 《韵镜》和《七音略》非重纽三等韵的特点 | 第49-54页 |
二 《韵镜》和《七音略》重纽韵的特点 | 第54-58页 |
第四章 宋元等韵图一、二、三、四等韵的特点与演化 | 第58-80页 |
第一节 宋元时期几种等韵图的简介 | 第58-59页 |
第二节 宋元韵图一等韵的特点与演化 | 第59-64页 |
一 《四声等子》一系韵图与早期韵图一等韵列字之比较 | 第59-64页 |
二 《四声等子》一系韵图一等韵的特点 | 第64页 |
第三节 宋元等韵图二等韵的特点与演化 | 第64-69页 |
一《四声等子》一系韵图与早期等韵图二等韵列字之比较 | 第64-68页 |
二 《四声等子》一系韵图二等韵的特点 | 第68-69页 |
第四节 宋元等韵图三等韵的特点与演化 | 第69-75页 |
一 《四声等子》一系韵图与早期等韵图三等韵列字之比较 | 第69-74页 |
二 《四声等子》一系韵图三等韵的特点 | 第74-75页 |
第五节 宋元等韵图四等韵的特点与演化 | 第75-80页 |
一 《四声等子》一系韵图与早期等韵图四等韵列字之比较 | 第75-79页 |
二 《四声等子》一系韵图四等韵的特点 | 第79-80页 |
第五章 明清等韵学家关于等呼的论述 | 第80-84页 |
第一节 明清等韵学家吕维祺、江永、熊士伯、夏燮关于"等"的论述 | 第80页 |
第二节 明清等韵学家吕维祺、江永、夏燮、潘耒关于"呼"的论述 | 第80-81页 |
第三节 明清等韵学家江永、潘耒、夏燮、陈澧关于"等呼关系"的论述 | 第81-82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82-84页 |
第六章 总论 | 第84-86页 |
第一节 一、二、三、四等的来源、特点与演化结论 | 第84-85页 |
第二节 "等"与"呼"的消变与转化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94页 |
个人简历 | 第94-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