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中须家河组低渗砂岩气藏渗流机理及储层评价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9页 |
| ·研究背景及目的 | 第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综述 | 第11-14页 |
| ·低渗气藏渗流机理研究 | 第11-13页 |
| ·储层评价研究 | 第13-14页 |
|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 | 第16-19页 |
| 第二章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 第19-47页 |
| ·常规压汞孔隙结构研究 | 第19-30页 |
| ·恒速压汞孔隙结构研究 | 第30-43页 |
| ·主流喉道半径作为储层评价参数的必要性 | 第43-45页 |
| ·小结 | 第45-47页 |
| 第三章 储层水的赋存状态、可动性及微观渗流机理 | 第47-59页 |
| ·储层水的赋存状态 | 第47-48页 |
| ·储层赋存水的可动性 | 第48-51页 |
| ·气水运移微观渗流机理 | 第51-57页 |
| ·微观模型的制作 | 第51页 |
| ·微观模型实验流程 | 第51页 |
| ·气藏见水后的伤害机理及分布规律 | 第51-57页 |
| ·小结 | 第57-59页 |
| 第四章 可动水饱和度研究与应用 | 第59-81页 |
| ·储层可动水饱和度核磁共振测试方法 | 第59-61页 |
| ·原生水和可动水饱和度测试结果 | 第61-72页 |
| ·密闭取心岩样测试结果对比 | 第61-67页 |
| ·NMR测试原始含水饱和度和可动水饱和度结果 | 第67-72页 |
| ·可动水饱和度预测气井产水特征 | 第72-73页 |
| ·可动水饱和度分布 | 第73-76页 |
| ·可动水饱和度的测井解释与应用 | 第76-80页 |
| ·可动水饱和度作为储层评价参数的必要性 | 第80页 |
| ·小结 | 第80-81页 |
| 第五章 低渗砂岩含水气藏气水渗流规律研究 | 第81-117页 |
| ·高压下单相气体渗流特征 | 第81-89页 |
| ·储层条件下的滑脱效应 | 第81-86页 |
| ·储层条件下的紊流效应 | 第86-89页 |
| ·敏感性研究 | 第89-93页 |
| ·水敏实验 | 第89-90页 |
| ·高压气体速敏实验 | 第90-91页 |
| ·高压应力敏感性实验 | 第91-93页 |
| ·不同束缚水状态下气体渗流规律 | 第93-102页 |
| ·常规不同束缚水状态下气体渗流特征 | 第93-100页 |
| ·高压条件下不同束缚水状态下气体渗流特征 | 第100-102页 |
| ·气水两相渗流规律 | 第102-112页 |
| ·常规气水两相渗流特征 | 第102-106页 |
| ·高压条件下气水两相渗流特征 | 第106-108页 |
| ·不同驱替压力梯度下气水两相渗流特征 | 第108-112页 |
| ·低渗气藏气水两相渗流数学模型 | 第112-113页 |
| ·单井生产动态预测 | 第113-115页 |
| ·小结 | 第115-117页 |
| 第六章 储层综合分类评价 | 第117-139页 |
| ·储层综合分类评价参数体系 | 第117-118页 |
| ·储层综合分类评价方法 | 第118-123页 |
| ·聚类分析法 | 第118-121页 |
| ·模糊分析法 | 第121-122页 |
|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 第122-123页 |
| ·储层综合分类评价结果 | 第123-138页 |
| ·数据预处理 | 第123-126页 |
| ·聚类分析法储层分类评价 | 第126-129页 |
| ·模糊分析法储层分类评价 | 第129-131页 |
|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储层分类评价 | 第131-135页 |
| ·储层评价图版及应用 | 第135-138页 |
| ·小结 | 第138-139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9-141页 |
| ·总结 | 第139-140页 |
| ·展望 | 第140-1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1-147页 |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147-149页 |
| 致谢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