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岩性岩心实验分析新方法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1-19页 |
|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4页 |
|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4页 |
| ·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CT设备及岩心分析发展现状 | 第14页 |
| ·核磁共振岩心分析简史 | 第14-16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特殊岩性CT实验分析方法 | 第16页 |
| ·特殊岩性岩心核磁共振实验分析方法 | 第16-17页 |
| ·岩心CT分析软件与岩心分析专家系统的研制 | 第17页 |
| ·论文研究工作量 | 第17-18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8-19页 |
| 第2章 实验基础与技术路线 | 第19-33页 |
| ·CT岩心实验分析方法 | 第19-26页 |
| ·CT实验原理 | 第19-20页 |
| ·CT实验仪器 | 第20-23页 |
| ·现有的岩石CT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 ·应用CT技术研究岩石物性特征 | 第24-26页 |
| ·核磁共振岩心分析方法 | 第26-31页 |
| ·核磁共振现象 | 第26-28页 |
| ·多孔介质核磁共振测量原理 | 第28-29页 |
| ·核磁共振岩心分析解释模型 | 第29-31页 |
| ·现有方法存在问题及本文的技术路线 | 第31-33页 |
| ·特殊岩性CT实验分析方法 | 第31-32页 |
| ·特殊岩性核磁共振物性参数测量方法 | 第32-33页 |
| 第3章 特殊岩性CT实验分析新方法 | 第33-90页 |
| ·非均质性特征评价指标 | 第33-43页 |
| ·岩心CT定性分析评价指标 | 第33-41页 |
| ·岩心CT定量分析评价指标 | 第41-43页 |
| ·岩石CT图像可视化技术 | 第43-55页 |
| ·数值模型 | 第43-46页 |
| ·感兴趣区的描述与显示 | 第46-51页 |
| ·视觉增强 | 第51-53页 |
| ·直方图绘制与数据输出 | 第53-55页 |
| ·特殊岩性的非均质性特征 | 第55-88页 |
| ·砾岩的非均质性特征 | 第55-65页 |
| ·火山岩的非均质性特征 | 第65-88页 |
| ·小结 | 第88-90页 |
| 第4章 特殊岩性物性参数核磁共振测量新方法 | 第90-110页 |
| ·全直径岩心束缚水饱和度核磁共振测量方法 | 第90-95页 |
| ·束缚水饱和度常规测量方法 | 第90-91页 |
| ·可动流体T_2截止值分布规律 | 第91-92页 |
| ·全直径岩心束缚水饱和度核磁共振测量方法 | 第92-95页 |
| ·特殊岩性核磁共振孔隙度影响因素分析与校准 | 第95-105页 |
| ·核磁孔隙度相关因素分析 | 第95-97页 |
| ·特殊岩性的核磁孔隙度影响因素 | 第97-99页 |
| ·应用决策树校准核磁孔隙度 | 第99-101页 |
| ·应用神经网络方法校准核磁孔隙度 | 第101-105页 |
| ·用遗传算法改进的神经网络预测核磁渗透率 | 第105-108页 |
| ·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神经网络 | 第105-106页 |
| ·应用结果及讨论 | 第106-108页 |
| ·小结 | 第108-110页 |
| 第5章 岩心CT分析软件与岩心分析专家系统 | 第110-136页 |
| ·岩心CT分析软件 | 第110-120页 |
| ·岩样二维CT图像分析软件 | 第110-116页 |
| ·岩样三维CT图像分析软件 | 第116-120页 |
| ·应用效果 | 第120页 |
| ·岩心分析专家系统 | 第120-134页 |
| ·系统架构 | 第121-123页 |
| ·系统功能 | 第123-125页 |
| ·数据库实现 | 第125-131页 |
| ·主要模块和开发环境 | 第131-132页 |
| ·界面风格和用户体验 | 第132-133页 |
| ·运行环境 | 第133-134页 |
| ·小结 | 第134-136页 |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36-139页 |
| ·结论 | 第136-138页 |
| ·特殊岩性岩心实验分析展望 | 第138-1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9-152页 |
| 作者简介与学术出版 | 第152-153页 |
| 致谢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