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导论 | 第13-33页 |
一、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的集大成者 | 第13-16页 |
二、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6-22页 |
三、主客体问题研究的哲学史追溯 | 第22-25页 |
四、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25-30页 |
五、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 第30-33页 |
第一章 杜夫海纳美学思想的源流 | 第33-59页 |
第一节 杜夫海纳美学思想的背景 | 第33-43页 |
一、杜夫海纳与20 世纪法国知识分子的普遍命运 | 第33-36页 |
二、杜夫海纳与20 世纪法国的主要哲学思潮 | 第36-40页 |
三、杜夫海纳与20 世纪法国的主要文艺思潮 | 第40-43页 |
第二节 杜夫海纳美学思想的哲学渊源 | 第43-52页 |
一、现象学的渊源 | 第44-47页 |
二、存在主义的渊源 | 第47-49页 |
三、先验论的渊源 | 第49-52页 |
第三节 杜夫海纳美学思想的归宿 | 第52-59页 |
一、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探索 | 第52-55页 |
二、走向自然哲学 | 第55-59页 |
第二章 审美对象理论中的主客体统一思想 | 第59-95页 |
第一节 审美对象的界定 | 第60-65页 |
一、西方传统美学中的审美对象 | 第60-62页 |
二、杜夫海纳对审美对象的界定 | 第62-65页 |
第二节 审美对象的构成要素 | 第65-74页 |
一、感性 | 第66-68页 |
二、意义 | 第68-71页 |
三、形式 | 第71-74页 |
第三节 审美对象的存在方式 | 第74-81页 |
一、“自在”与“自为”的辩证演绎 | 第74-77页 |
二、“准主体” | 第77-81页 |
第四节 审美对象的生成方式——“表演” | 第81-88页 |
一、表演者的表演 | 第82-83页 |
二、创作者的表演 | 第83-85页 |
三、欣赏者的表演 | 第85-88页 |
第五节 审美对象的世界——回到主客未分的本源 | 第88-95页 |
一、再现的世界 | 第88-90页 |
二、表现的世界 | 第90-92页 |
三、审美对象的世界的实质 | 第92-95页 |
第三章 审美知觉理论中的主客体统一思想 | 第95-126页 |
第一节 现象学视域中知觉向审美知觉的发展——以超越主客二元对立模式为主线 | 第95-103页 |
一、胡塞尔的意识知觉理论 | 第96-97页 |
二、梅洛-庞蒂的身体知觉理论 | 第97-100页 |
三、杜夫海纳的审美知觉理论 | 第100-103页 |
第二节 审美知觉——一种指向审美对象的特殊知觉形式 | 第103-110页 |
一、审美知觉的要素 | 第103-105页 |
二、审美知觉的功能 | 第105-107页 |
三、审美知觉的特征 | 第107-110页 |
第三节 审美知觉中的想象——超越主客对立的尝试(一) | 第110-118页 |
一、知觉与想象 | 第110-114页 |
二、审美知觉中的想象 | 第114-118页 |
第四节 审美知觉中的理性因素——超越主客对立的尝试(二) | 第118-126页 |
一、审美知觉中的理解 | 第118-120页 |
二、审美知觉中的思考 | 第120-123页 |
三、审美知觉中的理性因素的特点 | 第123-126页 |
第四章 审美经验理论中的主客体统一思想 | 第126-148页 |
第一节 审美深度 | 第126-133页 |
一、审美对象的深度 | 第127-129页 |
二、审美主体的深度 | 第129-131页 |
三、主客交融的审美深度 | 第131-133页 |
第二节 艺术真实 | 第133-141页 |
一、创作真实 | 第133-135页 |
二、作品真实 | 第135-138页 |
三、鉴赏真实 | 第138-140页 |
四、简要评价 | 第140-141页 |
第三节 情感先验:主客沟通的桥梁 | 第141-148页 |
一、审美对象的情感先验:情感特质 | 第141-143页 |
二、审美主体的情感先验:情感范畴 | 第143-145页 |
三、审美经验中的主客体统一 | 第145-148页 |
结语 | 第148-152页 |
附录 | 第152-159页 |
参考文献 | 第159-16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69-170页 |
后记 | 第170-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