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导言 | 第9-12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第10-11页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一章 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政府职能定位 | 第12-25页 |
第一节 政府职能概述 | 第12-14页 |
一、政府职能的定义及类型 | 第13页 |
二、服务型政府中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 | 第13-14页 |
第二节 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职能概述 | 第14-19页 |
一、政府促进就业职能 | 第14-16页 |
二、我国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历史演变 | 第16-19页 |
第三节 我国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现状 | 第19-22页 |
一、提高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竞争力的相关政策 | 第19-20页 |
二、就业激励政策 | 第20页 |
三、提供就业服务的相关政策 | 第20-22页 |
第四节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权责分工 | 第22-25页 |
一、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二者的地位 | 第22-23页 |
二、中央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 | 第23页 |
三、地方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及限制条件 | 第23-25页 |
第二章 郑州市大学生就业现状 | 第25-32页 |
第一节 郑州市大学生就业总体情况 | 第25-27页 |
一、郑州市大学生供给与需求情况分析 | 第25-26页 |
二、郑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特征 | 第26-27页 |
第二节 郑州市大学生就业市场主要问题 | 第27-29页 |
一、供需数量失衡 | 第27页 |
二、就业结构性失衡 | 第27-28页 |
三、户籍限制引发的就业难问题 | 第28页 |
四、就业体制内外和行业内外存在巨大差距 | 第28-29页 |
五、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心态尚未转变 | 第29页 |
第三节 郑州市大学生就业市场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9-32页 |
一、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 第29页 |
二、人口基数大和高校扩招导致大学生就业难 | 第29-30页 |
三、用人单位对工作经验的过分重视 | 第30页 |
四、技术进步促使劳动力需求减少 | 第30-32页 |
第三章 郑州市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模式及问题 | 第32-42页 |
第一节 郑州市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模式介绍 | 第32-35页 |
一、政府联系企业设立见习基地 | 第32-33页 |
二、多渠道开辟基层岗位 | 第33页 |
三、政府从自身开发岗位资源 | 第33页 |
四、鼓励大学生创业并予以政策扶持 | 第33-34页 |
五、进一步完善各项服务 | 第34-35页 |
第二节 郑州市促进大学生就业模式的特点及其成效 | 第35-38页 |
一、政府发挥创造性 | 第36页 |
二、政府不断提升和完善大学生就业的公共服务水平 | 第36-37页 |
三、政府主动承担起协调者和中介的角色 | 第37-38页 |
四、协调部门间合作 | 第38页 |
第三节 郑州市促进大学生就业模式的局限 | 第38-42页 |
一、部分政策的短期效应 | 第39页 |
二、部分政策措施执行遭遇困难 | 第39-40页 |
三、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偏离政策目标 | 第40页 |
四、缺乏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统一的制度 | 第40-41页 |
五、政府在强化政策、财政的支持的同时,对市场监督不到位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国内地方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共同经验 | 第42-47页 |
第一节 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容量 | 第42-43页 |
一、调整企业结构 | 第42-43页 |
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 | 第43页 |
第二节 转变陈旧就业观念 | 第43-44页 |
一、传统思想对就业观念产生不利的影响 | 第43-44页 |
二、发挥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的引导作用 | 第44页 |
第三节 采用各种优惠扶持大学生创业 | 第44-46页 |
一、政府与高校合作给予大学生创业引导和指导 | 第45页 |
二、降低创业的行政成本,提高创业的预期收益 | 第45页 |
三、提供良好的创业社会环境 | 第45-46页 |
第四节 地方政府对基层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培训 | 第46-47页 |
一、组织招聘合格的大学生去基层就业 | 第46页 |
二、给本地进入基层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岗前培训和其他服务 | 第46页 |
三、改善基础条件,不断改进工作环境 | 第46-47页 |
第五章 对完善郑州市促进大学生就业模式的建议 | 第47-53页 |
第一节 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 第47-48页 |
一、完善政府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 | 第47页 |
二、完善学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 | 第47页 |
三、社会职业介绍机构的就业指导服务 | 第47-48页 |
第二节 构建制度依托 | 第48-49页 |
一、建立和完善政绩考核机制 | 第48-49页 |
二、增加对就业指导部门投入 | 第49页 |
第三节 成效测评 | 第49-51页 |
一、进一步改革高校教育的专业学科结构 | 第49-50页 |
二、完善高校学生的创业教育体系 | 第50页 |
三、改革高校就业工作管理方式 | 第50-51页 |
第四节 发展并利用非营利组织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的功能和作用 | 第51-53页 |
一、提高非营利组织的自治能力 | 第51页 |
二、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财政支持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