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绪论 | 第11-23页 |
1.1引言 | 第11页 |
1.2半导体光催化技术概述 | 第11-17页 |
1.2.1半导体光催化剂的催化反应机理 | 第11-12页 |
1.2.2半导体光催化技术的应用 | 第12-14页 |
1.2.3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3钒酸铋光催化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3.1钒酸铋的晶体结构 | 第17-18页 |
1.3.2钒酸铋的制备方法 | 第18页 |
1.3.3钒酸铋光催化剂的发展与局限 | 第18-19页 |
1.4两种体系材料的选择 | 第19-21页 |
1.4.1Z-scheme型光催化剂中各组分材料的选择 | 第19-20页 |
1.4.2II类型异质结体系中材料的选择 | 第20-21页 |
1.5选题依据及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1.5.1选题依据 | 第21页 |
1.5.2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实验方法与表征手段 | 第23-31页 |
2.1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23-24页 |
2.1.1实验药品 | 第23-24页 |
2.1.2实验仪器 | 第24页 |
2.2样品制备 | 第24-27页 |
2.2.1Z-scheme型(gC3N4/RGO/BiVO4)催化剂样品的制备 | 第24-26页 |
2.2.2II型异质结(Cu2O/RGO/BiVO4)催化剂样品的制备 | 第26-27页 |
2.3表征方法 | 第27-29页 |
2.3.1X射线衍射测试 | 第27页 |
2.3.2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 | 第27页 |
2.3.3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 | 第27页 |
2.3.4透射电子显微镜测试 | 第27-28页 |
2.3.5X射线光电子谱测试 | 第28页 |
2.3.6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试和紫外-见漫反射吸收光谱 | 第28页 |
2.3.7光致发光光谱测试 | 第28页 |
2.3.8氮气吸脱附测试 | 第28-29页 |
2.3.9拉曼光谱测试 | 第29页 |
2.4可见光光催化降解性能测试 | 第29页 |
2.5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29-31页 |
第三章g-C3N4/RGO/BiVO4三元Z-scheme复合催化剂的构筑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31-43页 |
3.1引言 | 第31页 |
3.2结果与讨论 | 第31-42页 |
3.2.1BiVO4的结构,化学键,形貌和光催化性能分析。 | 第31-33页 |
3.2.2BiVO4,g-C3N4,RGO/BiVO4,g-C3N4/BiVO4,g-C3N4/RGO/BiVO4的结构与化学键合分析 | 第33-35页 |
3.2.3BiVO4,g-C3N4,RGO/BiVO4,g-C3N4/BiVO4,g-C3N4/RGO/BiVO4样品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及EDX分析 | 第35-38页 |
3.2.4BiVO4,g-C3N4,RGO/BiVO4,g-C3N4/BiVO4,g-C3N4/RGO/BiVO4样品的光催化性能分析 | 第38-39页 |
3.2.5三元纳米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增强机理分析 | 第39-42页 |
3.3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异质结Cu2O/RGO/BiVO4三元纳米复合材料对罗丹明B和盐酸四环素的降解性能研究 | 第43-56页 |
4.1引言 | 第43-44页 |
4.2结果与讨论 | 第44-54页 |
4.2.1结构及化学键合分析 | 第44-47页 |
4.2.2BiVO4,4%RGO/BiVO4以及5%Cu2O/RGO/BiVO4样品的形貌分析 | 第47-49页 |
4.2.3BiVO4,4%RGO/BiVO4,5%Cu2O/BiVO4以及5%Cu2O/RGO/BiVO4四个样品的氮气吸脱附实验分析 | 第49-50页 |
4.2.4BiVO4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增强机理分析 | 第50-54页 |
4.3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结论 | 第56-58页 |
5.1结论 | 第56-57页 |
5.2展望 | 第57-58页 |
第六章校外实习 | 第58-61页 |
6.1企业介绍 | 第58页 |
6.2校外实习内容 | 第58-59页 |
6.2.1理论基础 | 第58-59页 |
6.2.2实习内容 | 第59页 |
6.3总结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5页 |
作者简介 | 第75页 |
作者简介 | 第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