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原子掺杂泡沫碳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一章绪论第10-29页
    1.1引言第10-11页
    1.2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第11-16页
        1.2.1结构第11-12页
        1.2.2工作原理第12-13页
        1.2.3性能第13-14页
        1.2.4优点和缺点第14-15页
        1.2.5我国车用燃料电池产业现状第15-16页
    1.3电催化过程第16-21页
        1.3.1氢的氧化反应第16-17页
        1.3.2氧的还原反应第17-21页
    1.4泡沫碳第21-24页
        1.4.1泡沫碳的结构第21-22页
        1.4.2泡沫碳的制备方法第22-24页
        1.4.3泡沫碳的应用第24页
    1.5非金属元素掺杂碳催化剂第24-27页
        1.5.1氮掺杂碳材料第25-26页
        1.5.2氟掺杂碳材料第26-27页
    1.6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7-28页
    1.7本文的创新点第28-29页
第二章实验设计与方法第29-35页
    2.1实验试剂和材料第29页
    2.2实验仪器第29-31页
    2.3催化剂物理性能表征第31-32页
        2.3.1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第31页
        2.3.2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第31页
        2.3.3激光拉曼分析(Raman)第31-32页
        2.3.4X射线衍射光谱(XRD)第32页
    2.4催化剂电化学性能表征第32-35页
        2.4.1工作电极的制备第32页
        2.4.2电化学测试方法第32-35页
第三章自发泡法制备氮掺杂泡沫碳及其电催化性能第35-49页
    3.1引言第35页
    3.2氮掺杂泡沫碳的制备第35-37页
        3.2.1水解乙烯基咪唑鎓硝酸盐的合成第35-36页
        3.2.2调控一、二次氮源比例热处理第36页
        3.2.3特定一、二次氮源比例,不同温度热处理第36-37页
    3.3氮掺杂泡沫碳的形貌与结构表征第37-42页
    3.4氮掺杂泡沫碳的电化学性能表征第42-48页
    3.5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四章自发泡法制备氮氟共掺泡沫碳及其电催化性能第49-63页
    4.1引言第49页
    4.2氮氟共掺泡沫碳的制备第49-50页
        4.2.1水解乙烯基咪唑鎓硝酸盐的合成第49页
        4.2.2调控氮源、氟源比例热处理第49-50页
        4.2.3特定氮源、氟源比例,不同温度热处理第50页
    4.3氮氟共掺泡沫碳的结构与形貌表征第50-56页
    4.4氮氟共掺泡沫碳的电化学性能表征第56-61页
    4.5本章小结第61-63页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第63-65页
    5.1结论第63-64页
    5.2展望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74页
致谢第74-75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专利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PS@Rh功能微球的可控合成与催化性能研究
下一篇:BiVO_4基三元可见光催化剂的设计与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