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 ·本课题研究背景与现实意义 | 第12-14页 |
| ·课题背景 | 第12页 |
| ·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2-14页 |
| ·相关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4-21页 |
| ·双丝高速弧焊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 ·逆变式弧焊电源的数字控制系统 | 第15-17页 |
| ·大功率逆变式电源的并联均流技术 | 第17-19页 |
| ·弧焊电源人机交互系统的数字化 | 第19-20页 |
| ·目前双丝脉冲MAG 高速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0-21页 |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双丝脉冲MAG 高速焊机理及总体技术方案完善 | 第22-30页 |
| ·双丝脉冲MAG 高速焊相关特征 | 第22-24页 |
| ·双丝脉冲焊熔滴过渡形式及电弧形态 | 第22-23页 |
| ·双丝焊熔池特点 | 第23-24页 |
| ·双丝脉冲MAG 高速焊装备技术方案完善与实施 | 第24页 |
| ·双丝焊电源及其控制系统方案的完善 | 第24-28页 |
| ·逆变主电路的拓扑选择 | 第25-26页 |
| ·弧焊电源外特性的选择 | 第26-27页 |
| ·双丝焊系统的多相位协同控制方案 | 第27-28页 |
| ·双丝焊炬及冷却系统的选配 | 第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双丝脉冲MAG 高速焊逆变电源系统的硬件设计 | 第30-43页 |
| ·控制系统的方案设计 | 第30-33页 |
| ·对控制系统的要求 | 第30页 |
| ·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 第30-33页 |
|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第33-41页 |
| ·DSP 的选型 | 第33-35页 |
| ·脉宽调制信号PWM 的生成 | 第35-36页 |
| ·反馈信号采样电路 | 第36-37页 |
| ·故障保护电路 | 第37-39页 |
| ·主从机通信接口电路 | 第39页 |
| ·IGBT 栅极驱动电路 | 第39-40页 |
| ·送丝系统 | 第40-41页 |
| ·硬件抗干扰设计 | 第41-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四章 双丝脉冲MAG 高速焊逆变电源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43-54页 |
| ·控制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 第43-45页 |
| ·控制软件具体模块设计 | 第45-52页 |
| ·焊接电流电压控制算法设计 | 第45-49页 |
| ·数字化均流控制算法设计 | 第49-50页 |
| ·引弧和收弧程序设计 | 第50-52页 |
| ·软件抗干扰设计 | 第52-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五章 弧焊电源的数字化人机界面设计 | 第54-71页 |
| ·人机界面的硬件设计 | 第54-59页 |
| ·液晶显示模块 | 第55-56页 |
| ·触摸控制器模块 | 第56-57页 |
| ·数据存储模块 | 第57-58页 |
| ·实时时钟模块 | 第58页 |
| ·数据EEPROM 存储模块 | 第58-59页 |
| ·RS232 通信模块 | 第59页 |
| ·人机界面的软件设计 | 第59-65页 |
| ·系统软件总体规划 | 第59-60页 |
| ·外设驱动程序设计 | 第60-64页 |
| ·基于 RS232 总线的多机通信设计 | 第64-65页 |
| ·人机界面操作系统的界面功能实现 | 第65-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第六章 双丝脉冲MAG 高速焊电源试验研究 | 第71-87页 |
| ·弧焊电源的测试试验研究 | 第71-75页 |
| ·测试平台构建 | 第71页 |
| ·弧焊电源外特性的测试 | 第71-73页 |
| ·主从机单机模拟负载实验 | 第73-74页 |
| ·双丝焊多相位协同控制模拟负载实验 | 第74-75页 |
| ·双丝高速弧焊工艺试验研究 | 第75-86页 |
| ·试验平台的组成 | 第75-76页 |
| ·单丝脉冲MAG 焊工艺试验 | 第76-77页 |
| ·双丝脉冲MAG 高速焊多相位输出工艺试验 | 第77-86页 |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 结论 | 第87-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3-94页 |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