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1. 沙尘气溶胶的长程传输及其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 | 第14-15页 |
2. 沙尘气溶胶与污染气体、气溶胶的相互作用 | 第15-18页 |
3. 中国典型大城市的灰霾 | 第18-19页 |
4. 气溶胶的气候效应 | 第19-22页 |
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亚洲沙尘气溶胶的理化特性、来源、长途传输中的混合转化机制及其对环境的重大影响 | 第22-23页 |
·中国典型城市的灰霾类型及其不同形成机制 | 第23页 |
6.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第24-51页 |
1. 气溶胶采样点设置及样品采集 | 第24-25页 |
·采样点 | 第24-25页 |
·滤膜采样仪器及滤膜称重 | 第25页 |
2. 气溶胶化学组分分析 | 第25-32页 |
·离子分析 | 第25-27页 |
·元素分析 | 第27-30页 |
·黑碳测定 | 第30页 |
·OC/EC测定 | 第30-32页 |
3. 在线监测仪器 | 第32-46页 |
·颗粒物浓度在线监测仪 | 第32-35页 |
·黑碳在线监测仪 | 第35-38页 |
·Aethalometer测量的基本原理 | 第35页 |
·Aethalometer的工作原理 | 第35-38页 |
·浊度仪 | 第38-41页 |
·痕量气体分析仪 | 第41-44页 |
·SO_2 | 第41-42页 |
·NO-NO_2-NO_x | 第42-43页 |
·O_3 | 第43页 |
·CO | 第43-44页 |
·双偏振激光雷达监测系统(L2S-SM Ⅱ型) | 第44-46页 |
·激光雷达原理 | 第44页 |
·装置的概要 | 第44页 |
·装置各部的概要 | 第44-46页 |
4. 气象数据及城市空气质量污染指数(API) | 第46-47页 |
5. 卫星遥感观测 | 第47-50页 |
·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 | 第47-48页 |
·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 | 第48-49页 |
·臭氧监测仪OMI | 第49-50页 |
6. NOAA HYSPLIT轨迹线模式 | 第50-51页 |
第三章 亚洲沙尘长途传输过程中与污染气溶胶的相互混合及其化学组分的转化机制 | 第51-71页 |
1. 2007年沙尘暴概述 | 第52-54页 |
2. 来源识别 | 第54-57页 |
·气团轨迹 | 第54-56页 |
·元素示踪 | 第56-57页 |
3. 沙尘气溶胶的化学特性 | 第57-61页 |
·元素 | 第57-59页 |
·可溶性离子 | 第59-61页 |
4. 沙尘气溶胶与污染气溶胶的混合机制 | 第61-66页 |
5. 离子存在形式解析 | 第66-68页 |
6. 区分不同来源沙尘的示踪指示物 | 第68-69页 |
7. 沙尘气溶胶长途传输中与污染气溶胶的相互混合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意义 | 第69-70页 |
8.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四章 沙尘气溶胶光学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相互关系研究 | 第71-90页 |
1. 两次沙尘暴的监测和来源分析 | 第72-77页 |
2. 两次沙尘事件的光学和化学特征 | 第77-86页 |
·光学特性 | 第77-80页 |
·化学性质 | 第80-86页 |
·元素富集程度 | 第80-81页 |
·可溶性离子特征 | 第81-86页 |
3. 气溶胶化学性质与光学性质的相互关系 | 第86-89页 |
4.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五章 中国特大城市上海的气溶胶物理、化学、辐射性质以及来源解析 | 第90-131页 |
1. 研究期间的上海大气质量概况 | 第95-103页 |
·数据比较 | 第95-96页 |
·颗粒物质量浓度 | 第96-98页 |
·湿度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 | 第98-99页 |
·颗粒物、污染气体的日变化 | 第99-103页 |
2. 光学性质 | 第103-105页 |
3. 化学组成 | 第105-123页 |
·元素浓度水平及来源分析 | 第105-110页 |
·离子浓度水平及来源分析 | 第110-121页 |
·离子组分昼夜变化 | 第112-113页 |
·SO_4~(2-),NO_3~- | 第113-114页 |
·NH_4~+ | 第114-116页 |
·K~+、BC(black carbon 黑碳) | 第116-118页 |
·Na~+、Cl~- | 第118-121页 |
·有机碳/元素碳 | 第121-123页 |
4. 污染过程分析 | 第123-126页 |
5. 化学组分对光学性质的贡献 | 第126-129页 |
6. 本章小结 | 第129-131页 |
第六章 生物质燃烧对长三角空气质量的影响 | 第131-139页 |
1. 长三角灰霾成因-生物质燃烧 | 第132-134页 |
2. 定量分析生物质燃烧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 第134-135页 |
3. 烟尘气溶胶的垂直分布 | 第135-137页 |
4. 研究意义 | 第137页 |
5. 本章小结 | 第137-139页 |
第七章 长三角(上海)典型大气污染(二次无机污染、沙尘、生物质燃烧)特性——通过地基观测、雷达观测和卫星反演的联合观测 | 第139-159页 |
1. 三次污染阶段 | 第140-142页 |
2. 三次污染阶段类型解析及其化学特性分析 | 第142-149页 |
·通过离子、元素组分确定污染类型 | 第142-145页 |
·有机气溶胶(OC、EC)特性 | 第145-146页 |
·不同污染时期元素的富集系数 | 第146-147页 |
·痕量气体在不同污染时期的特征 | 第147-149页 |
3. 气溶胶垂直分布-雷达观测 | 第149-153页 |
4. 卫星反演 | 第153-155页 |
5. 来源解析 | 第155-158页 |
6. 本章小结 | 第158-159页 |
第八章 上海的酸雨化学 | 第159-173页 |
1. 雨水pH值的频率分布、季节变化以及年际变化 | 第159-161页 |
2. 雨水的离子化学 | 第161-167页 |
·离子组成及浓度水平 | 第161-165页 |
·离子组分的季节变化 | 第165-166页 |
·Ca~(2+)、NH_4~+和Mg~(2+)的中和作用 | 第166-167页 |
3. 来源解析 | 第167-172页 |
·相关性分析 | 第167-168页 |
·富集系数分析 | 第168-169页 |
·不同来源的定量估算 | 第169-170页 |
·不同区域的源贡献 | 第170-171页 |
·主因子分析 | 第171-172页 |
4. 本章小结 | 第172-173页 |
第九章 结论 | 第173-17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7-203页 |
附录 | 第203-205页 |
致谢 | 第205-2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