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史学理论论文--史学史论文--中国论文

明清日本研究史籍探研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前言第13-23页
 一、研究之旨趣第13-14页
 二、学术史的回顾第14-20页
 三、论文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第20-21页
 四、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第21-23页
第一章 明清以前史学中的日本研究第23-48页
 第一节 古代中日关系的发展第23-30页
  一、中日关系史的分期第23-26页
  二、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发展阶段第26-30页
 第二节 正史中的日本研究第30-45页
  一、中国史学域外探求的传统第30-34页
  二、历代正史中的日本传第34-43页
  三、正史之外的日本研究第43-45页
 小结第45-48页
第二章 明代日本研究的勃兴与《日本考略》第48-73页
 第一节 明日关系发展及日本研究兴起第48-58页
  一、明代的中日关系第48-52页
  二、明代日本研究的新变化第52-54页
  三、明代日本研究的推动因素第54-58页
 第二节 薛俊及其《日本考略》第58-68页
  一、最早以"日本"为名的专书第58-61页
  二、薛俊与《日本考略》的成书背景第61-64页
  三、《日本考略》的版本与内容第64-68页
 第三节 《日本考略》的史学价值第68-73页
第三章 明代日本研究史籍分析第73-117页
 第一节 郑舜功及其《日本一鉴》第73-92页
  一、郑舜功赴日与《日本一鉴》的完成第74-79页
  二、《日本一鉴》的写作意图与基本内容第79-83页
  三、《日本一鉴》的研究方法与思想特色第83-92页
 第二节 《日本风土记》与《日本考》第92-111页
  一、《日本风土记》与《日本考》之关系第93-107页
  二、《日本考》(《日本风土记》)的日本研究第107-111页
 第三节 明代日本研究史籍的特点第111-117页
第四章 清朝前期的日本研究第117-155页
 第一节 清日关系的演变与日本研究的三个阶段第117-124页
  一、清日关系的演变第117-122页
  二、清代日本研究的三个阶段第122-124页
 第二节 以长崎为中心的日本研究第124-136页
  一、三部史籍的作者及成书第124-130页
  二、围绕长崎贸易的日本研究第130-134页
  三、研究特点及影响第134-136页
 第三节 闭关时代的日本通史——《吾妻镜补》第136-155页
  一、翁广平与《吾妻镜补》第137-142页
  二、《吾妻镜补》的传本与主要内容第142-149页
  三、翁广平日本研究的思想特点第149-155页
第五章 明治维新与清朝日本研究史籍的大量涌现第155-199页
 第一节 日本明治维新与清人研究的出现第155-162页
  一、日本明治维新与近代化之路第155-157页
  二、清人赴日与日本游记第157-160页
  三、媒体中的日本报道和日本书籍翻译第160-162页
 第二节 清朝驻日使馆人员的日本研究史籍第162-178页
  一、姚文栋编译的日本研究史籍第163-172页
  二、《东槎闻见录》与《日本环海险要图志》第172-178页
 第三节 《游历日本图经》与《日本新政考》第178-188页
  一、傅云龙与顾厚焜的日本游历第179-181页
  二、《游历日本图经》的成书及日本研究特点第181-185页
  三、《日本新政考》的内容与特色第185-188页
 第四节 黄遵宪《日本国志》与清代日本研究史籍第188-199页
  一、黄遵宪及其《日本国志》的编纂第189-194页
  二、《日本国志》的比较分析第194-199页
第六章 甲午战后的日本研究史籍第199-223页
 第一节 《日本变政考》与康有为的日本研究第200-211页
  一、康有为的日本认识与《日本变政考》的编纂第201-207页
  二、从《日本变政考》看康有为的历史思想与史学思想第207-211页
 第二节 《日本源流考》与王先谦的日本研究第211-223页
  一、王先谦的学术成就与《日本源流考》的编纂第212-218页
  二、《日本源流考》的日本研究特点第218-223页
余论第223-235页
参考文献第235-246页
致谢第246-248页
个人简历第248页

论文共2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陈寅恪“文史互证”思想与方法研究--以《元白诗笺证稿》、《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为中心
下一篇:黑泽明作品的美学特质及其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