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史学理论论文--史学史论文--中国论文

陈寅恪“文史互证”思想与方法研究--以《元白诗笺证稿》、《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为中心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第13-44页
 第一节 对陈寅恪文史思想的关注第13-19页
     ·问题的缘起第13-14页
     ·对陈寅恪"文史互证"研究思路的体认第14-16页
     ·研究陈寅恪"文史互证"的理论可能性第16-19页
 第二节 文献基础第19-27页
     ·陈寅恪论著的写作与出版情况第19-25页
     ·文献学基础与本文的展开第25-27页
 第三节 研究现状第27-40页
     ·陈寅恪研究的整体现状第27-35页
     ·关于陈寅恪"文史互证"的研究第35-38页
     ·已有的成绩和有待拓展的空间第38-40页
 第四节 本文的论题、目标与方法第40-44页
     ·对于本文论题的限定第40-41页
     ·研究的目标与方法第41-44页
第二章 陈寅恪"文史互证"的理论渊源第44-112页
 第一节 "文化型家族"与"诗人气质"第44-73页
     ·"文化型家族"的形成第45-58页
     ·陈寅恪的"诗人气质"第58-73页
 第二节 "中西并举"与"负笈求学"第73-97页
     ·开蒙时期的"中西并举"第73-77页
     ·少年和青年时代的"负笈求学"第77-86页
     ·中年时期治学重点的转移第86-97页
 第三节 "师友之谊"与"多舛命运"第97-112页
     ·王国维之死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观念的提出第97-103页
     ·多舛命运:战乱与盲目第103-112页
第三章 "文史互证"之思想与实践(一):前期探索第112-134页
 第一节 以魏晋至唐文学作品为重要史证第113-117页
     ·叙事作品第113-114页
     ·抒情作品第114-117页
 第二节 以"由文证史"为主要思想特征第117-127页
     ·"古典"与"今事"的关系第118-119页
     ·"最简易的说法更接近真谛"第119-121页
     ·文学研究与思想史研究的关系第121-124页
     ·以"文学作品中的史料信息"证"具体历史问题"第124-125页
     ·诗与诗之间的通解第125-127页
 第三节 以考证历史地点与事件为中心的研究方法第127-134页
     ·甄别作者姓名及成文时间法第127-128页
     ·考证地点并确定人事法第128-130页
     ·考证"今事"法第130-134页
第四章 "文史互证"之思想与实践(二):"元白诗笺证稿"第134-176页
 第一节 以"元白诗"为研究对象第134-142页
     ·以"元白诗"为研究对象的原因第135-138页
     ·对"元白诗"的分类与内涵的认识第138-142页
 第二节 "文史互证"思想的形成第142-163页
     ·丰富的资料储备与"以元白诗证史"的可行性第143-147页
     ·"元白诗"研究的主要思想内容第147-163页
 第三节 多种研究方法并用第163-176页
     ·综合的方法第163-166页
     ·比较的方法第166-170页
     ·默认法第170-171页
     ·空间研究方法第171-173页
     ·本集互证与相关诗歌参证法第173-176页
第五章"文史互证"之思想与实践(三):"论再生缘"第176-239页
 第一节 以"弹词"为基本研究对象第179-196页
     ·陈寅恪写作《论再生缘》的各种条件第179-184页
     ·弹词研究与陈寅恪的《论再生缘》第184-196页
 第二节 "论再生缘"阶段文史互证思想的主要内容第196-214页
     ·崇尚"自由灵活的女性思想"第197-201页
     ·作者"个人历史"与"写作经历"之间的张力第201-205页
     ·读者个人历史与作者个人历史的共鸣第205-212页
     ·关于弹词小说的文体研究第212-214页
 第三节 "论再生缘"阶段的文史互证方法第214-239页
     ·亲族诗集推测法第215-222页
     ·消除递减法第222-224页
     ·大胆假设法第224-226页
     ·时间递推法第226-233页
     ·中外比较法第233-235页
     ·小说参证法第235-239页
第六章 "文史互证"之思想与实践(四):"柳如是别传"第239-323页
 第一节 以"柳如是"为基本研究对象第245-263页
     ·"柳如是别传"与清初历史研究第247-250页
     ·"柳如是别传"的基本材料与写作缘起第250-253页
     ·"柳如是别传"的创作及文体情况第253-263页
 第二节 "柳如是别传"阶段文史互证思想的主要内容第263-293页
     ·文体特征中表达的文史思想:关于"个人历史"与"心史"第263-271页
     ·考查传主"柳如是"的诗文情况:诗文与个人历史的重合第271-279页
     ·发扬"自由之思想与独立之精神"第279-290页
     ·在"文史互证"间展现明清社会发展情况第290-293页
 第三节 "柳如是别传"阶段的文史互证方法第293-323页
     ·古典今事考证法第294-297页
     ·名字推测法第297-303页
     ·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了解之同情"第303-310页
     ·人物心理描写法第310-318页
     ·志书使用法第318-323页
结语第323-329页
参考文献第329-336页
致谢第336-338页
个人简历与博士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第338页

论文共3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近代天津日本侨民研究
下一篇:明清日本研究史籍探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