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泽明作品的美学特质及其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启示
|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13-26页 |
|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 ·国内外黑泽明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 ·阶段性研究成果 | 第15-17页 |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意义 | 第17-19页 |
| 第三节 黑泽明的生平、创作与影响 | 第19-26页 |
| ·黑泽明的生平与创作 | 第19-23页 |
| ·黑泽明对世界及中国电影的影响 | 第23-26页 |
| 第二章 黑泽明作品的人物序列 | 第26-54页 |
| 第一节 男性物语 | 第26-34页 |
| ·"局外人" | 第27-28页 |
| ·"达人" | 第28-32页 |
| ·自然人 | 第32-34页 |
| 第二节 女性的特殊地位 | 第34-47页 |
| ·星光引路——纯洁的少女 | 第35-39页 |
| ·蜘蛛女之吻——男性世界的入侵者 | 第39-44页 |
| ·静静地看海——女性的人生达人 | 第44-47页 |
| 第三节 二元对立的人物关系 | 第47-54页 |
| ·善与恶 | 第47-48页 |
| ·成熟与未熟 | 第48-50页 |
| ·英雄与大众 | 第50-54页 |
| 第三章 武士的成长与蜕变 | 第54-108页 |
| 第一节 成长物语 | 第54-64页 |
| ·伟大心灵的感召——成长的动力 | 第55-58页 |
| ·《梦》的解析——成长的历程 | 第58-62页 |
| ·武士形象的蜕变 | 第62-64页 |
| 第二节 爱之物语 | 第64-73页 |
| ·人类的自我选择 | 第64-68页 |
| ·"同情心"与"忘我之爱" | 第68-71页 |
| ·爱、"怒"、"恕" | 第71-73页 |
| 第三节 自然物语 | 第73-87页 |
| ·现实层面——美丽而又可怕的自然 | 第73-79页 |
| ·象征层面——自然现象是人心的外化 | 第79-87页 |
| 第四节 希望物语 | 第87-94页 |
| ·生存与死亡 | 第87-89页 |
| ·悲观主义与希望主义 | 第89-91页 |
| ·虚无主义与生命主义 | 第91-94页 |
| 第五节 黑泽明的叙事策略 | 第94-108页 |
| ·从"幻象"到"真实" | 第95-100页 |
| ·片段式作品的叙事技巧 | 第100-102页 |
| ·整体的对比原则 | 第102-108页 |
| 第四章 黑泽明与日本文化传统 | 第108-132页 |
| 第一节 日本传统戏剧的叙事方式 | 第108-114页 |
| ·"梦幻能" | 第109-111页 |
| ·银幕与舞台的重合 | 第111-112页 |
| ·"序、破、急"三段论 | 第112-114页 |
| 第二节 传统戏剧人物设置方式 | 第114-120页 |
| ·"仕手"与"脇" | 第114-116页 |
| ·丑角 | 第116-120页 |
| 第三节 传统戏剧的表演方法 | 第120-125页 |
| ·"型" | 第120-121页 |
| ·能面与拖步 | 第121-124页 |
| ·"空的空间" | 第124-125页 |
| 第四节 传统文化艺术所包含的民族文化精髓 | 第125-132页 |
| ·禅与武士道 | 第126-127页 |
| ·幽玄之美 | 第127-128页 |
| ·悲喜交集、苦乐交错 | 第128-129页 |
| ·美善合一,尽善尽美 | 第129-132页 |
| 第五章 思考:国际性从何而来? | 第132-176页 |
| 第一节 电影与本国文化传统 | 第132-147页 |
| ·从传统中吸收什么 | 第133-141页 |
| ·如何看待传统? | 第141-147页 |
| 第二节 电影与时代 | 第147-156页 |
| ·黑泽明电影的时代感 | 第148-153页 |
| ·张艺谋、陈凯歌作品的时代感 | 第153-156页 |
| 第三节 思想与形式 | 第156-162页 |
| ·"想说的话"与"说话的方式" | 第157-158页 |
| ·质感 | 第158-161页 |
| ·全新的建构与模仿的窘迫 | 第161-162页 |
| 第四节 与世界平等对话 | 第162-167页 |
| ·如何看世界? | 第163-164页 |
| ·让世界看什么? | 第164-167页 |
| 第五节 关于"史诗片" | 第167-176页 |
| ·华丽未必成史诗 | 第168-170页 |
| ·国产大片的缺失 | 第170-176页 |
| 结论 | 第176-180页 |
| 附录一:黑泽明作品年表 | 第180-182页 |
| 附录二:《蜘蛛巢城》中使用的能面 | 第182-1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84-191页 |
| 致谢 | 第191-192页 |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