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5-31页 |
1.1 敬畏的心理学定义 | 第15-17页 |
1.1.1 敬畏的原型模型 | 第15-16页 |
1.1.2 敬畏的进化起源 | 第16-17页 |
1.2 敬畏的特征 | 第17-19页 |
1.2.1 敬畏的表达 | 第18页 |
1.2.2 敬畏与相近情绪的区分 | 第18-19页 |
1.3 敬畏的诱发与测量 | 第19-20页 |
1.4 敬畏的效应 | 第20-24页 |
1.4.1 敬畏的生理反应 | 第20-21页 |
1.4.2 敬畏的心理效应 | 第21-23页 |
1.4.3 敬畏的社会效应 | 第23-24页 |
1.5 亲环境行为概述 | 第24-27页 |
1.5.1 亲环境行为的定义 | 第24页 |
1.5.2 亲环境行为的测量 | 第24-25页 |
1.5.3 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 | 第25-26页 |
1.5.4 描述性规范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 | 第26-27页 |
1.6 自然关联性 | 第27-28页 |
1.6.1 自然关联性的概念与测量 | 第27页 |
1.6.2 自然关联性与亲环境行为 | 第27-28页 |
1.6.3 生态自我理论 | 第28页 |
1.7 敬畏、自然关联性和亲环境行为的关系 | 第28-31页 |
1.7.1 敬畏和亲环境行为 | 第28-29页 |
1.7.2 敬畏和自然关联性 | 第29-31页 |
2 研究构思 | 第31-36页 |
2.1 问题提出 | 第31-33页 |
2.2 研究思路与假设 | 第33-36页 |
3 研究一: 特质性敬畏、自然关联性以及亲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 | 第36-42页 |
3.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第36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36-37页 |
3.2.1 被试 | 第36页 |
3.2.2 研究材料 | 第36-37页 |
3.2.3 研究流程 | 第37页 |
3.3 研究结果 | 第37-40页 |
3.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第37-38页 |
3.3.2 各变量的描述性分析及相关分析 | 第38-39页 |
3.3.3 特质性敬畏对亲环境行为的回归分析 | 第39页 |
3.3.4 自然关联性的中介作用分析 | 第39-40页 |
3.4 讨论 | 第40-42页 |
4 研究二: 诱发的状态性敬畏情绪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 | 第42-61页 |
4.1 研究2a: 敬畏情绪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和自然关联性的中介作用 | 第42-51页 |
4.1.1 研究方法 | 第42-45页 |
4.1.2 研究结果 | 第45-50页 |
4.1.3 讨论 | 第50-51页 |
4.2 研究2b: 自然和非自然场景诱发的敬畏情绪对真实亲环境行为的影响 | 第51-61页 |
4.2.1 研究目的 | 第51-52页 |
4.2.2 研究方法 | 第52-54页 |
4.2.3 研究结果 | 第54-59页 |
4.2.4 讨论 | 第59-61页 |
5 研究三: 敬畏情绪与描述性规范对亲环境行为的交互作用分析 | 第61-70页 |
5.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第61-62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62-65页 |
5.2.1 被试 | 第62页 |
5.2.2 研究材料 | 第62-64页 |
5.2.3 研究流程 | 第64-65页 |
5.3 研究结果 | 第65-68页 |
5.3.1 情绪操作的有效性检验 | 第65页 |
5.3.2 敬畏情绪对亲环境行为和自然关联性的影响 | 第65-67页 |
5.3.3 描述性规范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 | 第67页 |
5.3.4 敬畏情绪和描述性规范对亲环境行为的交互作用 | 第67-68页 |
5.4 讨论 | 第68-70页 |
6 总讨论 | 第70-76页 |
6.1 敬畏情绪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 | 第70-71页 |
6.2 自然关联性的中介作用 | 第71-73页 |
6.3 敬畏情绪减弱较低的描述性规范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 | 第73页 |
6.4 研究意义 | 第73-74页 |
6.5 研究不足与未来方向 | 第74-76页 |
7 结论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7页 |
附录 | 第87-89页 |
附录1:自然关联性量表 | 第87页 |
附录2:大学生环境行为问卷 | 第87-88页 |
附录3:状态性自然关联性量表 | 第88-89页 |
附录4:渺小自我测量题目 | 第89页 |
附录5:空间临场体验量表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