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高温巷道主动降温技术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2 高温巷道热环境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2 隔热(湿)巷道非稳态传热传质机理及数学模型 | 第15-41页 |
2.1 隔热(湿)巷道非稳态传热传质机理 | 第15-19页 |
2.2 隔热(湿)巷道非稳态传热传质数学模型 | 第19-30页 |
2.2.1 围岩与隔热(湿)层的质扩散与热传导 | 第19-25页 |
2.2.2 隔热(湿)层壁面与风流间的对流热湿交换 | 第25-30页 |
2.3 定解条件 | 第30-32页 |
2.4 巷道非稳态温度场风温热交换模型的离散 | 第32-34页 |
2.5 巷道非稳态温度场风温热交换模型求解验证 | 第34-37页 |
2.6 隔热(湿)巷道非稳态传热传质相关系数讨论 | 第37-39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3 隔热(湿)巷道非稳态温度场数值模拟 | 第41-56页 |
3.1 FLUENT概述 | 第41-42页 |
3.2 温度场模拟求解 | 第42-44页 |
3.2.1 物理模型的建立及网格的划分 | 第42-43页 |
3.2.2 边界条件 | 第43-44页 |
3.3 非稳态温度场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44-52页 |
3.3.1 风流非稳态温度场分析 | 第45-48页 |
3.3.2 隔热层非稳态温度场分析 | 第48-50页 |
3.3.3 围岩非稳态温度场分析 | 第50-52页 |
3.4 非稳态表面对流传热系数分析 | 第52-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4 隔热(湿)巷道非稳态热交换影响因素研究 | 第56-72页 |
4.1 影响因素正交分析 | 第56-64页 |
4.1.1 对比方案设计 | 第56-58页 |
4.1.2 正交对比结果分析 | 第58-64页 |
4.2 单因素对比分析 | 第64-70页 |
4.2.1 原岩温度 | 第64-65页 |
4.2.2 隔热层导温系数 | 第65-67页 |
4.2.3 进口风流温度 | 第67-68页 |
4.2.4 隔热层厚度 | 第68-70页 |
4.3 矿井综合降温措施 | 第70-7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5.1 结论 | 第72-73页 |
5.2 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作者简历 | 第77-7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