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铸造论文--铸造机械设备论文--造型材料制备机械论文--起重运输设备论文

铸造起重机的疲劳寿命理论与仿真分析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7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1.1.1 课题研究背景第9-10页
        1.1.2 课题研究意义第10页
    1.2 国内外起重机疲劳研究现状第10-12页
    1.3 课题研究理论依据及技术路线第12-17页
        1.3.1 本文应用基本理论第12-15页
        1.3.2 课题来源第15页
        1.3.3 本文技术路线第15-17页
第二章 铸造起重机危险截面确定及应力谱获取第17-35页
    2.1 引言第17页
    2.2 应力计算及危险计算点确定第17-27页
        2.2.1 铸造起重机整机参数第17-18页
        2.2.2 静应力设计计算及工况第18-26页
        2.2.3 各工况静应力计算结果第26-27页
    2.3 工作流程与应力谱第27-29页
        2.3.1 铸造起重机工作流程第27-28页
        2.3.2 应力-时间历程第28-29页
    2.4 雨流计数法及数据处理第29-32页
        2.4.1 基本原理第30-31页
        2.4.2 数据处理第31-32页
    2.5 应力变程第32-33页
    2.6 本章小结第33-35页
第三章 铸造起重机疲劳裂纹扩展分析第35-49页
    3.1 引言第35页
    3.2 疲劳裂纹扩展理论第35-42页
        3.2.1 结构裂纹第36-37页
        3.2.2 裂纹尖端附近的应力强度因子第37-39页
        3.2.3 断裂准则第39-40页
        3.2.4 裂纹扩展公式推导第40-42页
    3.3 参数确定第42-45页
        3.3.1 初始裂纹0a及临界裂纹ca第42-43页
        3.3.2 裂纹扩展门槛值th(35)K与断裂韧度ICK第43-44页
        3.3.3 确定材料参数CP、m以及几何修正系数Y第44-45页
    3.4 基于断裂力学疲劳剩余寿命预测数学模型第45-47页
        3.4.1 裂纹扩展寿命估算第45-46页
        3.4.2 均方根等效应力法第46-47页
    3.5 铸造起重机疲劳剩余寿命预测第47-48页
    3.6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四章 基于名义应力法的铸造起重机应力疲劳分析第49-67页
    4.1 引言第49页
    4.2 应力疲劳分析理论第49-59页
        4.2.1 名义应力法的假设和分析过程第51-52页
        4.2.2 名义应力法S-N曲线第52-56页
        4.2.3 影响因素第56-59页
    4.3 铸造起重机金属结构构件的S-N曲线第59-63页
        4.3.1 几种常用的S-N曲线第59-60页
        4.3.2 等寿命曲线第60-63页
    4.4 名义应力法疲劳寿命预测第63-66页
        4.4.1 建立双参数S-N曲面第63-64页
        4.4.2 疲劳寿命评估第64-66页
    4.5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五章 基于Msc.Fatigue软件的有限元分析第67-83页
    5.1 引言第67-68页
    5.2 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和变分原理第68-72页
        5.2.1 弹性力学基本方程的矩阵形式第68-71页
        5.2.2 弹性力学基本方程的张量形式第71-72页
    5.3 静应力强度分析第72-75页
        5.3.1 有限元模型建立第72-73页
        5.3.2 静强度分析结果第73-75页
    5.4 疲劳裂纹扩展有限元分析第75-79页
        5.4.1 疲劳裂纹扩展分析设置第75-76页
        5.4.2 生成柔性函数第76页
        5.4.3 疲劳裂纹扩展分析结果第76-78页
        5.4.4 疲劳裂纹扩展理论结果与仿真结果对比第78-79页
    5.5 应力疲劳的有限元分析第79-82页
        5.5.1 应力疲劳分析设置第79-80页
        5.5.2 铸造起重机应力疲劳寿命分析与计算结果第80-82页
        5.5.3 应力疲劳寿命分析理论结果与仿真结果对比第82页
    5.6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3-85页
    6.1 结论第83-84页
    6.2 创新点第84页
    6.3 展望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91页
致谢第91-9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AS公司钢材预处理生产线大修项目进度计划与控制研究
下一篇:提高W6Mo5Cr4V2高速钢丝锥寿命的制造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