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44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6-20页 |
·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的基础 | 第16-17页 |
·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的条件 | 第17页 |
·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的机遇 | 第17-18页 |
·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的推力 | 第18页 |
·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的拉力 | 第18-20页 |
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21-32页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21-25页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25-30页 |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 第30-32页 |
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32-40页 |
·社区与社区建设 | 第32-35页 |
·公共服务与农村公共服务 | 第35-38页 |
·公共服务社区化与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 | 第38-40页 |
5 研究思路、基本框架与主要研究方法 | 第40-43页 |
·研究思路 | 第41页 |
·基本框架 | 第41-42页 |
·研究方法 | 第42-43页 |
6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43-44页 |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43页 |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43-44页 |
第二章 两极失范与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的理论分析 | 第44-70页 |
1 公共服务的两极失范 | 第44-53页 |
·公共服务的行政化及政府失灵 | 第44-49页 |
·公共服务市场化及其市场失灵 | 第49-53页 |
2 第三部门对公共服务两极失范矫正的困境 | 第53-56页 |
·公共服务的第三部门兴起及其作用 | 第53-54页 |
·第三部门对公共服务两极失范矫正的困境 | 第54-56页 |
3 公共服务社区化中的社区性质 | 第56-64页 |
·社区是不同于第三部门的第四部门 | 第57-58页 |
·社区具有部分政府特性 | 第58-59页 |
·社区具有部分市场优点 | 第59-61页 |
·公共服务中的社区是政府与市场的优化组合体 | 第61-62页 |
·社区是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融合体 | 第62-64页 |
4 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对两极失范的矫正 | 第64-70页 |
·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节约交易成本 | 第64-66页 |
·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破解集体行动困境 | 第66-68页 |
·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矫正制度可能性边界的损失 | 第68-69页 |
·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 | 第69-70页 |
第三章 两极失范与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现状分析 | 第70-90页 |
1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历史沿革 | 第70-73页 |
·传统社会时期的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供给机制 | 第70-71页 |
·改革开放前的农村公共服务行政化供给机制 | 第71-72页 |
·改革开放后农村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 | 第72-73页 |
2 农村公共服务的两极失范 | 第73-83页 |
·农村公共服务的政府失灵 | 第73-79页 |
·农村公共服务的市场失灵 | 第79-83页 |
3 农村公共服务"准社区化"的实践分析 | 第83-90页 |
·"村民自治"下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 第83-86页 |
·"一事一议"制度下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 第86-90页 |
第四章 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的宏观环境 | 第90-112页 |
1 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的社会环境 | 第90-95页 |
·社会转型中农村社会问题凸显引发多样化公共服务需求 | 第90-93页 |
·社会转型中出现的农村社会问题倒逼公共服务社区化 | 第93-95页 |
2 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的经济环境 | 第95-102页 |
·经济发展是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前提 | 第96-99页 |
·资源下沉是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的基础 | 第99-101页 |
·个人产权建立是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的关键 | 第101-102页 |
3 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的政治文化环境 | 第102-105页 |
·国家权力回归社会为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提供了空间 | 第102-103页 |
·政府由控制向服务的转变赋予了社区农民更多的参与权 | 第103-104页 |
·农村公共事务社区化尝试为公共服务社区化打下来基础 | 第104页 |
·农村文化的发展和多元化为公共服务社区化创造了条件 | 第104-105页 |
4 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的政策环境 | 第105-112页 |
·公共服务农村倾斜性的支农惠农政策的理论和实践 | 第105-108页 |
·支农惠农政策为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创造了条件 | 第108-112页 |
第五章 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的微观条件 | 第112-126页 |
1 农村社区社会资本存量巨大 | 第112-116页 |
·农村社区社会资本在公共服务中作用的定性分析 | 第112-114页 |
·农村社区社会资本的测量 | 第114-115页 |
·社会资本嵌入下公共服务供给的农民合作行为选择分析 | 第115-116页 |
2 农村社区组织和社区精英的迅速增加 | 第116-121页 |
·社区组织不断增加为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提供了载体 | 第117-118页 |
·社区精英不断增长为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提供了引导力量 | 第118-121页 |
3 农村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不断增强 | 第121-126页 |
·农村社区居民具有强烈的合作参与愿望 | 第121-123页 |
·农村社区居民合作参与能力提高 | 第123-126页 |
第六章 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的实现路径 | 第126-150页 |
1 构建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的供给机制模型 | 第126-132页 |
·目前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缺陷 | 第126-128页 |
·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供给机制模型构建的原则 | 第128-129页 |
·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供给机制模型的构建 | 第129-132页 |
2 构筑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共有产权 | 第132-138页 |
·公共服务的社区共有产权相关理论分析 | 第132-135页 |
·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共有产权的构筑 | 第135-137页 |
·培育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共有产权的物质基础:共有资产 | 第137-138页 |
3 重塑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权威 | 第138-141页 |
·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权威在公共服务社区化中的作用 | 第138-139页 |
·重塑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权威的条件 | 第139-140页 |
·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权威培育 | 第140-141页 |
4 发挥社区整合农村公共服务的主体作用 | 第141-150页 |
·农村公共服务资源的社区整合 | 第142-144页 |
·农村公共服务组织的社区整合 | 第144-146页 |
·农村公共服务消费群体的社区整合 | 第146-148页 |
·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配置的社区整合 | 第148-150页 |
第七章 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的案例分析 | 第150-163页 |
1 社村混合的TX社区公共服务社区化模式分析 | 第150-155页 |
·TX社区的公共服务基本情况 | 第150-151页 |
·TX社区的公共服务社区化运行机制 | 第151-152页 |
·TX社区努力培育公共服务居民参与精神 | 第152-154页 |
·TX社区充分利用社区社会资本为公共服务融资 | 第154页 |
·TX社区公共权威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 第154-155页 |
·政府公共服务的配置权的下沉支持了社区化 | 第155页 |
2 社村分离的QQJ社区公共服务社区化模式分析 | 第155-159页 |
·ZC市以政府为主导推动区域内公共服务社区化的措施 | 第155-156页 |
·QQJ社区公共服务社区化运作模式 | 第156-157页 |
·QQJ社区多方联动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服务 | 第157-159页 |
3 TX社区与QQJ社区的公共服务社区化模式比较 | 第159-163页 |
·TX社区与QQJ社区的公共服务社区化模式的共同点 | 第159-160页 |
·TX社区与QQJ社区的公共服务社区化模式的差异 | 第160-161页 |
·TX社区与QQJ社区的公共服务社区化模式的优势互补 | 第161-163页 |
第八章 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的政策建议 | 第163-180页 |
1 培育社区社会资本,促进公共服务社区化的有效供给 | 第163-165页 |
·激活农村社区传统性社会资本 | 第163-164页 |
·创建农村社区制度性社会资本 | 第164页 |
·扩大农村社区社会资本的增量 | 第164-165页 |
2 搞好社区规划,方便公共服务社区化供给 | 第165-166页 |
·方便公共服务供给的农村社区规划原则 | 第165-166页 |
·方便公共服务供给的农村社区规划措施 | 第166页 |
3 动员社区居民参与,提高公共服务社区化供给效率 | 第166-169页 |
·实现由村民自治到社区居民自治的转变 | 第167-168页 |
·提高农村社区居民参与公共服务的"有效度" | 第168页 |
·培育农村社区居民参与公共服务意识和能力 | 第168-169页 |
4 培育社区民间组织,造就公共服务社区化载体 | 第169-172页 |
·优化社区民间组织制度环境 | 第170-171页 |
·给予农村社区民间组织人力和资金支持 | 第171页 |
·拓展民间组织在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过程中的作用空间 | 第171-172页 |
5 增加农村社区投入,以社区化促公共服务均等化 | 第172-174页 |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投入的财政统筹力度 | 第172-173页 |
·增加涉农支农资金在农村社区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 | 第173页 |
·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公共服务 | 第173-174页 |
6 创造社区流动机制环境,改善公共服务供给结构 | 第174-175页 |
7 合理界定"政社"权力边界,促进公共服务的有效配置 | 第175-180页 |
·明确农村社区的法律地位 | 第176页 |
·合理确定政府在社区公共服务中的权力边界 | 第176-177页 |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的社区自治建设 | 第177-178页 |
·确定政府和农村社区的合作伙伴关系 | 第178-180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80-182页 |
1 论文主要结论 | 第180页 |
2 展望 | 第180-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192页 |
致谢 | 第192-194页 |
作者简介 | 第194-19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