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1.1 选题背景综述 | 第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概况综述 | 第14-21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4-15页 |
1.2.2 研究范围 | 第15-16页 |
1.2.3 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1.3 研究目标、方法与框架 | 第21-25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3.3 研究框架 | 第22-25页 |
第二章 高职院校实训空间集约化发展分析 | 第25-49页 |
2.1 高职院校实训空间集约化的基础研究 | 第25-35页 |
2.1.1 概念界定 | 第25-28页 |
2.1.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8-30页 |
2.1.3 动因分析 | 第30-35页 |
2.2 高职院校实训空间现状调研 | 第35-44页 |
2.2.1 调研对象 | 第35-40页 |
2.2.2 现状分析 | 第40-41页 |
2.2.3 问题总结 | 第41-44页 |
2.3 基于教学行为需求的高职实训空间集约化思考 | 第44-48页 |
2.3.1 激发师生的多样交流—实训空间集约化的复合发展 | 第45-46页 |
2.3.2 创造学生的理想社区—实训空间集约化的高效发展 | 第46-47页 |
2.3.3 实现教学的外延需求—实训空间集约化的弹性发展 | 第47-4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三章 实训空间多元功能的复合配置设计 | 第49-73页 |
3.1 教学功能的复合融入 | 第49-58页 |
3.1.1 教学实训功能复合的现实趋势 | 第49-51页 |
3.1.2 教学实训功能的平行对置 | 第51-55页 |
3.1.3 教学实训功能的渗透互补 | 第55-58页 |
3.2 社会功能的复合延展 | 第58-63页 |
3.2.1 创业行为的兴起 | 第59-60页 |
3.2.2 二元制校企共建模式下的实训空间实景营造 | 第60-62页 |
3.2.3 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下的实训空间对外共享 | 第62-63页 |
3.3 交流功能的复合开放 | 第63-72页 |
3.3.1 功能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 第63-64页 |
3.3.2 教学发展需求下的多层次交流空间设置 | 第64-69页 |
3.3.3 非正式学习需求下的交流空间开放组织 | 第69-7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四章 实训空间布局组织的高效协同设计 | 第73-91页 |
4.1 规划布局明确高效 | 第73-80页 |
4.1.1 实训教学区块地位变化 | 第73-74页 |
4.1.2 辐射共享的布局选址 | 第74-77页 |
4.1.3 便捷安全的流线组织 | 第77-80页 |
4.2 内部交通清晰顺畅 | 第80-90页 |
4.2.1 实训建筑内部的交通系统化整理 | 第80-86页 |
4.2.2 大型实训空间的人流集散组织 | 第86-88页 |
4.2.3 交通空间的多义性节点塑造 | 第88-9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五章 实训空间体系结构的弹性适应设计 | 第91-107页 |
5.1 结构体系的标准化构建 | 第91-96页 |
5.1.1 实训空间的结构选型 | 第91-93页 |
5.1.2 实训空间的单元构成 | 第93-94页 |
5.1.3 实训空间的柱网模数 | 第94-96页 |
5.2 实训单元的模块化更新 | 第96-99页 |
5.2.1 实训单元的可变原则 | 第96-97页 |
5.2.2 实训单元的模块组织 | 第97-98页 |
5.2.3 实训模块的组合方式 | 第98-99页 |
5.3 分隔结构的轻质化调节 | 第99-105页 |
5.3.1 空间分隔结构的适应性 | 第99-100页 |
5.3.2 空间界面的开放化设计 | 第100-103页 |
5.3.3 空间界面的半封闭设计 | 第103-10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六章 以盘锦职业技术学院扩建项目为例探析高职院校实训空间的设计方法 | 第107-129页 |
6.1 问题与矛盾 | 第107-116页 |
6.1.1 项目概述 | 第107-113页 |
6.1.2 师生对教学空间的需求 | 第113-116页 |
6.1.3 问题与矛盾总结 | 第116页 |
6.2 优化设计手法 | 第116-127页 |
6.2.1 实训空间多层次设计 | 第119-123页 |
6.2.2 共享长廊串联教学区 | 第123-126页 |
6.2.3 教学单元模块化建构 | 第126-127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27-129页 |
结论 | 第129-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3页 |
附录 | 第133-146页 |
作者简介 | 第146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6-147页 |
致谢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