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28页 |
1.2.1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 第11-16页 |
1.2.2 科学发展与经济增长 | 第16-18页 |
1.2.3 科学与技术耦合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第18-28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28-31页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31-33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33-46页 |
2.1 系统耦合理论 | 第33-38页 |
2.1.1 系统耦合理论概述 | 第33-35页 |
2.1.2 耦合强度测度 | 第35-38页 |
2.2 新经济增长理论 | 第38-45页 |
2.2.1 新经济增长理论概述 | 第38-41页 |
2.2.2 基于技术进步的内生增长模型 | 第41-43页 |
2.2.3 基于人力资本的内生增长模型 | 第43-4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科学与技术耦合路径的概念、类型及形成机制 | 第46-63页 |
3.1 引言 | 第46-47页 |
3.2 科学与技术耦合路径的概念 | 第47-53页 |
3.3 科学与技术耦合路径的类型 | 第53-55页 |
3.4 以耦合强度划分的耦合路径的特点 | 第55-58页 |
3.5 以耦合强度划分的耦合路径的形成机制 | 第58-61页 |
3.5.1 技术化强势耦合路径的形成机制 | 第59-60页 |
3.5.2 科学化强势耦合路径的形成机制 | 第60-61页 |
3.5.3 科技化中立耦合路径的形成机制 | 第6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四章 科学与技术耦合路径的评价 | 第63-76页 |
4.1 引言 | 第63-64页 |
4.2 科学与技术耦合强度的测度 | 第64-69页 |
4.2.1 状态空间模型构建 | 第64-66页 |
4.2.2 模型求解及耦合强度表征 | 第66-69页 |
4.3 以耦合强度划分的耦合路径评价 | 第69-70页 |
4.4 实证分析 | 第70-75页 |
4.4.1 数据来源 | 第70页 |
4.4.2 模型求解 | 第70-72页 |
4.4.3 与其它耦合路径评价方法的比较分析 | 第72-7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我国科学与技术耦合路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带创新服务约束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 第76-102页 |
5.1 引言 | 第76-77页 |
5.2 带创新服务约束的五部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 第77-83页 |
5.2.1 模型构建 | 第78-81页 |
5.2.2 模型求解 | 第81-83页 |
5.3 科学与技术耦合路径对经济增长影响相关命题 | 第83-86页 |
5.3.1 耦合路径对短期经济增长的影响 | 第83-84页 |
5.3.2 耦合路径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 | 第84-85页 |
5.3.3 创新服务累积对耦合路径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影响 | 第85-86页 |
5.4 科学与技术耦合路径对经济增长影响相关命题检验 | 第86-96页 |
5.4.1 面板门槛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 第86-88页 |
5.4.2 单位根检验 | 第88-89页 |
5.4.3 内生性问题处理 | 第89-90页 |
5.4.4 实证结果分析 | 第90-96页 |
5.5 耦合路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区域分解 | 第96-10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六章 促进经济增长的最优科学技术耦合路径——基于带创新服务和人力资本约束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 第102-127页 |
6.1 引言 | 第102-103页 |
6.2 带创新服务和人力资本约束的六部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 第103-108页 |
6.2.1 模型构建 | 第103-106页 |
6.2.2 模型求解 | 第106-108页 |
6.3 促进经济增长的最优科学技术耦合路径分析 | 第108-114页 |
6.3.1 以耦合强度划分的耦合路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第109-111页 |
6.3.2 以耦合成本率划分的耦合路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第111-113页 |
6.3.3 人力资本对耦合路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影响 | 第113页 |
6.3.4 促进经济增长的最优耦合路径 | 第113-114页 |
6.4 实证分析 | 第114-124页 |
6.4.1 数据来源与参数赋值 | 第114-115页 |
6.4.2 数值模拟检验 | 第115-121页 |
6.4.3 最优耦合路径的进一步分析 | 第121-12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4-12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7-132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27-130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130-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6页 |
个人简历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