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9-19页 |
1.1 锂离子电池概述 | 第9-10页 |
1.2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 | 第10页 |
1.3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0-11页 |
1.4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 | 第11-15页 |
1.4.1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 第11-12页 |
1.4.2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 第12-13页 |
1.4.3 锂离子电池隔膜材料 | 第13页 |
1.4.4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 | 第13-15页 |
1.5 含硫有机溶剂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 第15-17页 |
1.6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17-19页 |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页 |
1.6.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2 实验部分 | 第19-26页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19-20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19-20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0页 |
2.2 1,2-环亚硫酸甘油酯及其衍生物的制备 | 第20-23页 |
2.2.1 1,2-环亚硫酸甘油酯的制备 | 第20-21页 |
2.2.2 三(1,2-环亚硫酸甘油酯)均苯三甲酸酯的制备 | 第21页 |
2.2.3 四(1,2-环亚硫酸甘油酯)均苯四甲酸酯的制备 | 第21-22页 |
2.2.4 双(1,2-环亚硫酸甘油酯)碳酸酯的制备 | 第22-23页 |
2.2.5 双(1,2-环亚硫酸甘油酯)丁二酸酯制备 | 第23页 |
2.3 产物分析测试 | 第23-26页 |
2.3.1 核磁共振氢谱测试 | 第23页 |
2.3.2 红外光谱测试 | 第23-24页 |
2.3.3 热重-红外联用测试 | 第24页 |
2.3.4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24-25页 |
2.3.5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测试 | 第25-26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6-62页 |
3.1 反应条件对1,2-环亚硫酸甘油酯产率的影响 | 第26-27页 |
3.1.1 反应物比例对1,2-环亚硫酸甘油酯产率的影响 | 第26页 |
3.1.2 反应时间对1,2-环亚硫酸甘油酯产率的影响 | 第26-27页 |
3.2 1,2-环亚硫酸甘油酯及其衍生物的结构表征 | 第27-36页 |
3.2.1 1,2-环亚硫酸甘油酯的结构表征 | 第27-29页 |
3.2.2 三(1,2-环亚硫酸甘油酯)均苯三甲酸酯的结构表征 | 第29-31页 |
3.2.3 四(1,2-环亚硫酸甘油酯)均苯四甲酸酯的结构表征 | 第31-33页 |
3.2.4 双(1,2-环亚硫酸甘油酯)碳酸酯的结构表征 | 第33-34页 |
3.2.5 双(1,2-环亚硫酸甘油酯)丁二酸酯的结构表征 | 第34-36页 |
3.3 1,2-环亚硫酸甘油酯衍生物的热稳定性测试 | 第36-44页 |
3.3.1 三(1,2-环亚硫酸甘油酯)均苯三甲酸酯的热稳定性测试 | 第36-37页 |
3.3.2 四(1,2-环亚硫酸甘油酯)均苯四甲酸酯的热稳定性测试 | 第37-39页 |
3.3.3 双(1,2-环亚硫酸甘油酯)碳酸酯的热稳定性测试 | 第39-41页 |
3.3.4 双(1,2-环亚硫酸甘油酯)丁二酸酯的热稳定性测试 | 第41-44页 |
3.4 1,2-环亚硫酸甘油酯衍生物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4-62页 |
3.4.1 三(1,2-环亚硫酸甘油酯)均苯三甲酸酯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4-48页 |
3.4.2 四(1,2-环亚硫酸甘油酯)均苯四甲酸酯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8-53页 |
3.4.3 双(1,2-环亚硫酸甘油酯)碳酸酯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53-57页 |
3.4.4 双(1,2-环亚硫酸甘油酯)丁二酸酯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57-62页 |
4 结论 | 第62-64页 |
4.1 全文总结 | 第62-63页 |
4.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63页 |
4.3 论文不足之处 | 第63-64页 |
5 展望 | 第64-65页 |
6 参考文献 | 第65-73页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3-74页 |
8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