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家畜病毒学论文

伪狂犬病病毒UL23基因转录调控机制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引言第13-22页
    1.1 伪狂犬病病毒分子病原学特征第13-17页
        1.1.1 伪狂犬病病毒的分类第13页
        1.1.2 伪狂犬病病毒基因组分子特点和病毒形态特征第13-14页
        1.1.3 伪狂犬病病毒的复制周期和感染特性第14-16页
        1.1.4 伪狂犬病病毒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第16-17页
    1.2 伪狂犬病病毒基因转录调控蛋白功能概述第17-18页
    1.3 细胞基因转录调控概述第18-20页
    1.4 疱疹病毒毒力基因UL23 相关研究第20页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0-22页
第二章 伪狂犬病病毒UL23 基因转录调控研究第22-40页
    2.1 材料和方法第22-31页
        2.1.1 主要细胞和病毒第22页
        2.1.2 质粒和主要试剂第22-23页
        2.1.3 主要设备仪器第23页
        2.1.4 细胞总RNA的提取第23页
        2.1.5 UL23 基因5’RACE基本操作第23-26页
        2.1.6 病毒基因组的提取第26-27页
        2.1.7 引物设计第27-28页
        2.1.8 重组质粒和突变质粒的构建第28-30页
        2.1.9 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启动子活性第30页
        2.1.10 重组质粒的表达鉴定和Co-IP互作验证第30-31页
        2.1.11 PRV反式激活因子和细胞转录因子的Co-IP互作验证第31页
    2.2 结果第31-38页
        2.2.1 UL23 基因转录起始位点的确定第31-32页
        2.2.2 UL23 启动子区域的确定第32-33页
        2.2.3 UL23 基因核心启动子元件的鉴定第33-35页
        2.2.4 PRV反式激活因子和细胞转录因子真核表达的鉴定第35页
        2.2.5 PRV反式激活因子对UL23 TSS1和TSS2 的影响第35-36页
        2.2.6 过表达细胞转录因子对UL23 TSS1和TSS2 的影响第36-37页
        2.2.7 PRV反式激活因子与细胞转录因子的互作验证第37-38页
    2.3 讨论第38-40页
第三章 UL23 基因启动子缺失病毒的构建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第40-49页
    3.1 材料和方法第40-45页
        3.1.1 毒株、细胞和实验动物第40页
        3.1.2 载体、试剂和菌株第40页
        3.1.3 仪器设备第40页
        3.1.4 相关引物设计第40-41页
        3.1.5 PRV JS-2012 环状基因组的提取第41-42页
        3.1.6 pCRISPR-sgRNA载体的构建第42-43页
        3.1.7 UL23-ΔTSS1 启动子缺失病毒的构建第43页
        3.1.8 pCAGGS-UL23 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第43-44页
        3.1.9 pCAGGS-UL23 细胞免疫荧光的表达鉴定第44-45页
        3.1.10 小鼠免疫第45页
        3.1.11 小鼠免疫后抗体效价的检测第45页
        3.1.12 TSS1 启动子缺失之后UL23 基因表达的鉴定第45页
    3.2 结果第45-48页
        3.2.1 UL23-ΔTSS1 缺失病毒的获得第45-46页
        3.2.2 pCAGGS-UL23 表达鉴定第46页
        3.2.3 小鼠血清的免疫效价测定第46-47页
        3.2.4 UL23-ΔTSS1 缺失病毒UL23 基因的表达情况第47-48页
    3.3 讨论第48-49页
第四章 全文结论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8页
附录第58-61页
致谢第61-62页
作者简历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碳代谢阻遏基因snf1和Reg1调控黄曲霉生长发育和黄曲霉毒素合成
下一篇:伪狂犬病病毒潜伏感染相关转录物LLT表达特征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