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1-13页 |
| 1.1 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 1.2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 1.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 2.1 拉伸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4页 |
| 2.1.1 拉伸的概述 | 第13页 |
| 2.1.2 拉伸的目的与作用 | 第13页 |
| 2.1.3 拉伸的分类 | 第13-14页 |
| 2.1.4 拉伸的机制 | 第14页 |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2.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7-25页 |
| 3.1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 3.2 研究方法 | 第17-25页 |
| 3.2.1 文献资料法 | 第17-18页 |
| 3.2.2 实验法 | 第18-23页 |
| 3.2.3 数理统计法 | 第23-25页 |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5-50页 |
| 4.1 动、静态拉伸后的身体素质监测结果 | 第25-28页 |
| 4.1.1 纵跳成绩监测结果 | 第25-26页 |
| 4.1.2 半米字移动能力监测结果 | 第26-27页 |
| 4.1.3 柔韧性素质监测结果 | 第27-28页 |
| 4.2 动、静态拉伸后专项身体素质监测结果的讨论分析 | 第28-29页 |
| 4.3 身体素质测试过程中肌电变化特征 | 第29-42页 |
| 4.3.1 纵跳动作下肢肌肉群肌电变化特征 | 第29-34页 |
| 4.3.2 半米字移动下肢肌肉群肌电变化特征 | 第34-38页 |
| 4.3.3 纵叉动作下肢肌肉群肌电变化特征 | 第38-42页 |
| 4.4 动、静态拉伸过程中,相关肌肉群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比较分析 | 第42-46页 |
| 4.4.1 前弓步拉伸与前弓步扭转拉伸比较分析 | 第42-43页 |
| 4.4.2 侧弓步拉伸与坐位抱腿式拉伸比较分析 | 第43-44页 |
| 4.4.3 站立式股四头肌拉伸与侧卧拉伸比较分析 | 第44-45页 |
| 4.4.4 下犬式拉伸与半跨越式拉伸比较分析 | 第45-46页 |
| 4.5 动、静态拉伸过程中,相关参与肌肉群贡献率的比较分析 | 第46-50页 |
| 4.5.1 前弓步拉伸与前弓步扭转拉伸比较分析 | 第46页 |
| 4.5.2 侧弓步拉伸与坐位抱腿式拉伸比较分析 | 第46-47页 |
| 4.5.3 站立股四头肌拉伸和侧卧式屈膝拉伸比较分析 | 第47-48页 |
| 4.5.4 下犬式拉伸和侧倾半跨越式拉伸比较分析 | 第48-50页 |
| 结论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