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儿山林场新垦施业区林分空间结构分析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7-13页 |
1.0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7-8页 |
1.1 相关理论知识 | 第8-10页 |
1.1.1 林分结构及林分空间结构 | 第8-9页 |
1.1.2 Voronoi图的定义及应用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1 林分空间结构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2.2 Voronoi图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 第13-17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3-14页 |
2.1.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3页 |
2.1.2 气候概况 | 第13页 |
2.1.3 土壤概况 | 第13-14页 |
2.1.4 植被概况 | 第14页 |
2.2 数据来源 | 第14-17页 |
2.2.1 样地信息 | 第14-15页 |
2.2.2 调查方法及数据采集 | 第15-17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7-25页 |
3.1 空间结构单元的确定 | 第17-19页 |
3.1.1 Voronoi多边形 | 第17-18页 |
3.1.2 Delaunay三角网 | 第18-19页 |
3.2 边缘效应及边缘木 | 第19-20页 |
3.2.1 边缘效应 | 第19页 |
3.2.2 边缘木处理 | 第19-20页 |
3.3 林分空间结构参数 | 第20-25页 |
3.3.1 大小比数 | 第20-21页 |
3.3.2 混交度 | 第21-22页 |
3.3.3 开敞度 | 第22-23页 |
3.3.4 角尺度 | 第23-24页 |
3.3.5 聚集度 | 第24-25页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5-42页 |
4.1 空间结构单元的确定 | 第25-28页 |
4.2 样地内树木的处理 | 第28-29页 |
4.2.1 优势树种的确定 | 第28页 |
4.2.2 样地对象木的生成 | 第28-29页 |
4.3 基于V-图与基于4邻木的林分参数的比较 | 第29-30页 |
4.4 林分结构参数结果分析 | 第30-39页 |
4.4.1 大小比数分析 | 第30-32页 |
4.4.2 混交度 | 第32-34页 |
4.4.3 开敞度 | 第34-36页 |
4.4.4 角尺度 | 第36-38页 |
4.4.5 聚集度 | 第38-39页 |
4.4.6 角尺度与聚集度比较 | 第39页 |
4.5 各参数相关性分析 | 第39-42页 |
5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