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柱论文

配置HTRB600级高强钢筋的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2页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第11页
    1.2 配置高强钢筋的混凝土柱研究现状第11-17页
        1.2.1 配置高强钢筋的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2 高强钢筋约束混凝土柱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3 钢筋混凝土柱数值模拟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4 钢筋混凝土结构损伤模型研究现状第15-17页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17页
    参考文献第17-22页
第2章 配置HTRB630高强钢筋的混凝土柱拟静力试验第22-39页
    2.1 试验方案第22-25页
        2.1.1 试验目的第22页
        2.1.2 试件设计和制作第22-24页
        2.1.3 材料试验第24-25页
    2.2 加载方案第25-28页
        2.2.1 加载装置和应变测点布置第25-27页
        2.2.2 加载制度第27-28页
    2.3 试验过程和现象第28-37页
        2.3.1 普通混凝土普通钢筋柱试验现象第28-30页
        2.3.2 普通混凝土高强钢筋柱试验现象第30-31页
        2.3.3 高强混凝土普通钢筋柱试验现象第31-33页
        2.3.4 高强混凝土高强钢筋柱试验现象第33-35页
        2.3.5 高强箍筋约束高强混凝土柱试验现象第35-37页
    2.4 本章小结第37-38页
    参考文献第38-39页
第3章 配置HTRB630高强钢筋的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研究第39-64页
    3.1 钢筋混凝土柱抗震性能指标第39-42页
        3.1.1 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第39页
        3.1.2 承载力和位移延性第39-40页
        3.1.3 耗能性能第40-41页
        3.1.4 强度和刚度退化第41页
        3.1.5 钢筋应变第41-42页
    3.2 轴压比对配置高强钢筋的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第42-45页
        3.2.1 承载力和位移延性系数第42页
        3.2.2 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第42页
        3.2.3 耗能性能第42-43页
        3.2.4 刚度和强度退化第43-45页
    3.3 混凝土等级对配置高强钢筋的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第45-49页
        3.3.1 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第45页
        3.3.2 承载力和位移延性系数第45-46页
        3.3.3 耗能性能第46页
        3.3.4 刚度和强度退化第46-49页
    3.4 纵筋等强代换对配置高强钢筋的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第49-53页
        3.4.1 承载力和位移延性系数第49页
        3.4.2 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第49-50页
        3.4.3 耗能性能第50页
        3.4.4 刚度和强度退化第50-52页
        3.4.5 钢筋应变第52-53页
    3.5 箍筋等强代换对配置高强钢筋的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第53-56页
        3.5.1 承载力和位移延性系数第53页
        3.5.2 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第53-54页
        3.5.3 耗能性能第54-55页
        3.5.4 刚度和强度退化第55页
        3.5.5 钢筋应变第55-56页
    3.6 箍筋等体积代换对配置高强钢筋的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第56-59页
        3.6.1 承载力和位移延性系数第56-57页
        3.6.2 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第57页
        3.6.3 耗能性能第57-58页
        3.6.4 刚度和强度退化第58-59页
    3.7 约束箍筋等强代换对高强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第59-63页
        3.7.1 承载力和位移延性系数第60页
        3.7.2 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第60页
        3.7.3 耗能性能第60-61页
        3.7.4 刚度和强度退化第61-62页
        3.7.5 钢筋应变第62-63页
    3.8 本章小结第63页
    参考文献第63-64页
第4章 基于Open Sees的钢筋混凝土柱拟静力数值模拟第64-88页
    4.1 Open Sees程序和纤维模型简介第64-65页
        4.1.1 Open Sees有限元程序第64页
        4.1.2 纤维模型第64-65页
    4.2 有限元模型建立第65-76页
        4.2.1 混凝土本构第65-69页
        4.2.2 钢筋本构第69-70页
        4.2.3 钢筋黏结-滑移本构第70-72页
        4.2.4 剪切变形模拟第72-74页
        4.2.5 有限元模型建立第74-76页
    4.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第76-84页
        4.3.1 普通混凝土普通钢筋柱第76-78页
        4.3.2 普通混凝土高强钢筋柱第78-80页
        4.3.3 高强混凝土普通钢筋柱第80-81页
        4.3.4 高强混凝土高强钢筋柱第81-83页
        4.3.5 约束高强混凝土柱第83-84页
    4.4 本章小结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88页
第5章 修正的Park-Ang模型计算高强钢筋柱损伤指数比较第88-104页
    5.1 几种修正的Park-Ang模型第88-90页
        5.1.1 Kunnath模型第88页
        5.1.2 Chai模型第88页
        5.1.3 Kumar模型第88-89页
        5.1.4 傅剑平模型第89页
        5.1.5 王东升模型第89页
        5.1.6 付国模型第89-90页
    5.2 几种修正的Park-Ang模型适用性分析第90-97页
        5.2.1 损伤指数实测值和计算值第90-94页
        5.2.2 损伤模型适用性分析第94-97页
    5.3 损伤模型参数修正第97-102页
        5.3.1 Kumar模型第98页
        5.3.2 傅剑平模型第98-99页
        5.3.3 王东升模型第99-100页
        5.3.4 付国模型第100页
        5.3.5 参数修正后的损伤指数发展曲线第100-102页
    5.4 本章小结第102-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04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104-106页
    6.1 总结第104页
    6.2 展望第104-10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06-107页
致谢第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溶液除湿型无霜空气源热泵系统研究
下一篇:东南大学中国学生与留学生关于营养素补充剂态度、知识、行为调查及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