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设计原理、原则和管理工作论文

现代建筑语境中的材料策略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9页
    1.1 研究缘起第13-19页
        1.1.1 当代中国建筑的挑战第13-16页
        1.1.2 建筑基本问题的回归第16-18页
        1.1.3 实际项目的材料实践第18-19页
    1.2 研究背景第19-25页
        1.2.1 材料研究基础第19-20页
        1.2.2 已有研究与文献综述第20-24页
        1.2.3 材料实践在中国第24-25页
    1.3 研究主题第25-36页
        1.3.1 研究范围:现代建筑第25-29页
        1.3.2 研究对象:材料策略第29-35页
        1.3.3 研究目的:如何“选材”第35-36页
    1.4 研究方法第36-38页
    1.5 研究框架第38-39页
第二章 西方现代建筑材料观念的演变第39-65页
    2.1 材料理论的引进第39-41页
        2.1.1 回归西方建筑历史语境第39-40页
        2.1.2 材料观念的时代更迭第40-41页
    2.2 从坚固到适用第41-46页
        2.2.1 维特鲁威《建筑十书》第41-43页
        2.2.2 阿尔伯蒂《建筑论—阿尔伯蒂建筑十书》第43-44页
        2.2.3 帕拉第奥《建筑四书》第44-45页
        2.2.4 现代材料观念的启蒙第45-46页
    2.3 从抵抗风格争论到构建新材料新风格第46-58页
        2.3.1 早期现代建筑语境第46-48页
        2.3.2 18-19世纪新古典主义时期第48-53页
        2.3.3 20世纪前后新材料新风格时期第53-58页
    2.4 从抵抗文化漠视到着重感官体验第58-64页
        2.4.1 20世纪60-80年代纷杂的建筑语境第58-60页
        2.4.2 地域主义中的材料观念第60-62页
        2.4.3 20世纪末期至今着重感官体验第62-64页
    2.5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三章 西方现代建筑材料策略的脉络第65-116页
    3.1 两个议题第65-75页
        3.1.1 材料真实性第65-70页
        3.1.2 物质性第70-75页
    3.2 三个因素第75-88页
        3.2.1 时代、形式与风格第75-80页
        3.2.2 地域、工艺与文化第80-84页
        3.2.3 人、认知与体验第84-88页
    3.3 两条主线第88-115页
        3.3.1 从浪漫“饰面”到“表面”第88-102页
        3.3.2 从结构理性到“裸露”第102-115页
    3.4 本章小结第115-116页
第四章 中国传统材料观念的启发与现代探索第116-143页
    4.1 传统材料观念第116-134页
        4.1.1 古代的材与料第116-120页
        4.1.2 现代对传统材料观念研究第120-132页
        4.1.3 传统选材启发第132-134页
    4.2 现代建筑之路第134-141页
        4.2.1 现代建筑早期第134-135页
        4.2.2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末第135-137页
        4.2.3 21世纪初至今第137-141页
    4.3 本章小结第141-143页
第五章 材料策略的构建第143-187页
    5.1 有效准则第143-146页
        5.1.1 “材有美”原则第143-144页
        5.1.2 建造理性原则第144-145页
        5.1.3 以人为本原则第145页
        5.1.4 适应性原则第145-146页
    5.2 适于此时:材料与形式第146-156页
        5.2.1 装置与片段:旧材旧式第147-148页
        5.2.2 抽象与写意:新材旧式第148-153页
        5.2.3 重置与新生:旧材新式第153-154页
        5.2.4 革新与未来:新材新式第154-156页
    5.3 因应此地:工艺与文化第156-167页
        5.3.1 传承:地域材料手工艺第157-160页
        5.3.2 演绎:地域材料现代工艺第160-162页
        5.3.3 转译:现代材料现代工艺第162-165页
        5.3.4 场域:基于开放的地域性第165-167页
    5.4 情景交融:认知与体验第167-186页
        5.4.1 理性与知觉第168-171页
        5.4.2 裸露与表面第171-175页
        5.4.3 节点与细节第175-178页
        5.4.4 渲染与留白第178-182页
        5.4.5 陌生化重生第182-184页
        5.4.6 材料的自明第184-186页
    5.5 本章小结第186-187页
第六章 材料策略的实施第187-226页
    6.1 实例推证与反思第187-210页
        6.1.1 乡镇-汶川大地震震中纪念馆第187-195页
        6.1.2 老城-泰州民俗文化展示中心第195-205页
        6.1.3 新城-济宁文化中心文化场馆第205-210页
    6.2 策略实施方法第210-213页
        6.2.1 策略整合化第210-211页
        6.2.2 设计层级化第211-212页
        6.2.3 设计连贯性第212-213页
    6.3 材料实施反推第213-216页
        6.3.1 建造实验法第213-215页
        6.3.2 材料推演法第215-216页
    6.4 材料发展趋势第216-225页
        6.4.1 全球视野下可持续发展要求第216-218页
        6.4.2 材料革新与数字化趋势第218-224页
        6.4.3 材料减量化趋势与虚拟材料第224-225页
    6.5 本章小结第225-226页
结语与展望第226-231页
参考文献第231-24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248-250页
致谢第250-251页
附件第251页

论文共2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粤西北部地区县域景观格局变化与发展研究
下一篇:复合水泥水化和微观结构HYMOSTRUC3D-E模型的建立及水泥浆体自收缩的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