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6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8-24页 |
1.1.1 景观格局受到以发展为目的的人类活动的加剧影响 | 第18-19页 |
1.1.2 发展“不平衡”和相对贫困背景下的县域状况 | 第19-20页 |
1.1.3 “绿水青山”诉求下的县域状况 | 第20-21页 |
1.1.4 景观科学的发展与可持续研究的深入 | 第21-24页 |
1.2 研究时段 | 第24页 |
1.3 研究区域 | 第24-27页 |
1.3.1 研究区域界定 | 第24页 |
1.3.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4-27页 |
1.4 研究对象 | 第27-31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27-28页 |
1.4.2 代表性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28-30页 |
1.4.3 代表性研究对象的基本概况 | 第30-31页 |
1.5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31-51页 |
1.5.1 景观格局研究 | 第31-40页 |
1.5.1.1 国内外景观格局研究知识图谱 | 第32-36页 |
1.5.1.2 城市化相关景观格局研究 | 第36-37页 |
1.5.1.3 生态敏感地区景观格局研究 | 第37页 |
1.5.1.4 县域景观格局研究 | 第37-38页 |
1.5.1.5 景观格局中的景观要素组成研究 | 第38-39页 |
1.5.1.6 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 | 第39-40页 |
1.5.2 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力研究 | 第40-46页 |
1.5.3 可持续发展评估研究 | 第46-50页 |
1.5.4 文献评述 | 第50-51页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51-53页 |
1.6.1 研究目的 | 第51-52页 |
1.6.2 研究意义 | 第52-53页 |
1.7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第53-61页 |
1.7.1 研究内容 | 第53-54页 |
1.7.2 研究方法 | 第54-60页 |
1.7.3 研究框架 | 第60-61页 |
第2章 县域景观格局变化与发展的关联建构及研究基础 | 第61-94页 |
2.1 景观格局变化与发展关联建构的步骤 | 第61-62页 |
2.2 景观格局变化及其中要素变化的深入研究 | 第62-79页 |
2.2.1 景观格局变化研究的分类:过程研究和结果研究 | 第63-70页 |
2.2.1.1 景观格局变化的过程研究:时间段中景观要素的相互转化 | 第64-68页 |
2.2.1.2 景观格局变化的结果研究:时间点上景观格局的状态 | 第68-70页 |
2.2.2 景观格局变化研究基础:遥感与地理信息处理 | 第70-79页 |
2.3 景观格局变化与发展的关联 | 第79-84页 |
2.3.1 以可持续生计方法作为评估和描述发展的工具 | 第79-81页 |
2.3.2 景观格局及其中要素在发展评估框架中的位置 | 第81-83页 |
2.3.3 县域景观格局与发展关联研究基础:数据与信息支撑 | 第83-84页 |
2.4 参与者为了发展而主导的景观变化驱动力分析 | 第84-91页 |
2.4.1 可持续生计方法在景观变化驱动力分析中的全面性 | 第84-87页 |
2.4.2 景观变化驱动力分析框架:以景观变化为反馈终点的重构 | 第87-89页 |
2.4.3 参与者推动景观变化的目的:景观作为短暂结果的背后动机 | 第89-91页 |
2.4.4 景观变化驱动力研究基础:多样化的论据和方法 | 第9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91-94页 |
第3章 县域景观格局变化 | 第94-189页 |
3.1 县域景观格局的构成:多属性的五类景观要素 | 第94-95页 |
3.2 县域景观格局变化的过程:时间点间的动态变化 | 第95-146页 |
3.2.1 景观格局变化过程中的景观组成变化研究 | 第96-116页 |
3.2.1.1 景观组分百分比反映的各类景观地位 | 第96-97页 |
3.2.1.2 景观组分变化速度分析 | 第97-99页 |
3.2.1.3 景观组分保留率和变化率 | 第99-104页 |
3.2.1.4 基于修正概率法的景观组分转入与转出贡献率变化分析 | 第104-108页 |
3.2.1.5 基于修正概率法的景观组分优势转移过程及贡献率变化分析 | 第108-116页 |
3.2.1.6 景观组成变化研究小结 | 第116页 |
3.2.2 景观格局变化过程中的空间变化模式 | 第116-146页 |
3.2.2.1 景观要素变化的空间模式的阶段性特征 | 第117-118页 |
3.2.2.2 景观空间的主导变化模式分析方法:人工预判+几何指数变化分析 | 第118-119页 |
3.2.2.3 建设用地景观空间变化模式 | 第119-127页 |
3.2.2.4 耕地景观空间变化模式 | 第127-135页 |
3.2.2.5 林地景观空间变化模式 | 第135-142页 |
3.2.2.6 未利用地景观空间变化模式 | 第142-144页 |
3.2.2.7 水域景观空间变化模式 | 第144页 |
3.2.2.8 景观空间局部变化模式分析的局限性 | 第144-145页 |
3.2.2.9 代表县各类景观空间变化模式研究小结 | 第145-146页 |
3.3 县域景观格局变化的结果:时间点上的静态对比 | 第146-186页 |
3.3.1 县域景观格局中的组分百分比变化分析 | 第146-148页 |
3.3.2 基于景观组分百分比的县域土地利用程度变化 | 第148-151页 |
3.3.3 基于景观组分百分比的县域景观生态恢复力变化 | 第151-153页 |
3.3.4 县域景观格局变化分析—基于景观格局指数方法 | 第153-186页 |
3.3.4.1 景观格局指数选取研究 | 第154-161页 |
3.3.4.2 选定景观格局指数的作用、意义和计算方法 | 第161-162页 |
3.3.4.3 最佳景观分析粒度研究及指数计算结果 | 第162-171页 |
3.3.4.4 粤西北部县域五类景观的格局指数变化分析 | 第171-181页 |
3.3.4.5 粤西北部县域整体景观格局指数变化分析 | 第181-18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86-189页 |
第4章 县域发展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 | 第189-232页 |
4.1 粤西北部县域发展评估和分析 | 第189-209页 |
4.1.1 粤西北部地区县域所处的城乡发展背景 | 第189-194页 |
4.1.2 粤西北部地区县域发展评估 | 第194-201页 |
4.1.2.1 县域发展评估方法 | 第194-199页 |
4.1.2.2 县域各时间阶段发展的特点 | 第199-201页 |
4.1.2.3 县域发展评估小结:起伏中由不平衡走向相对平衡 | 第201页 |
4.1.3 代表县域发展深入分析 | 第201-209页 |
4.1.3.1 粤西北部县域绝对人均GDP水平依然落后 | 第202-203页 |
4.1.3.2 代表县域的总体生计策略 | 第203-205页 |
4.1.3.3 代表县域的第一产业与自然资本 | 第205-207页 |
4.1.3.4 “双转移”政策前后的代表县域工业化 | 第207-208页 |
4.1.3.5 代表县域生计产出中的城乡公平性 | 第208-209页 |
4.1.3.6 粤西北部地区代表县域生计特征小结 | 第209页 |
4.2 县域发展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 | 第209-227页 |
4.2.1 建设用地—不同发展阶段特点的主导影响 | 第210-213页 |
4.2.1.1 不同发展阶段对应的建设用地变化速度“U”型增长 | 第210-211页 |
4.2.1.2 牧业主导的建设用地变化速度攀升 | 第211页 |
4.2.1.3 不同的工业化导致的景观空间变化模式差异 | 第211-212页 |
4.2.1.4 耕地保护政策下建设用地转入途径的变化 | 第212-213页 |
4.2.2 耕地景观—第一产业与保护政策共同的主导影响 | 第213-217页 |
4.2.2.1 不同的第一产业特色对耕地景观的直接影响 | 第213页 |
4.2.2.2 耕地保护政策的加强对耕地景观转入贡献率的提高 | 第213-214页 |
4.2.2.3 耕地保护从指标到空间的变化对耕地景观转出贡献率的降低 | 第214-215页 |
4.2.2.4 不同发展阶段对耕地景观变化速度的“∩”型间接影响 | 第215-216页 |
4.2.2.5 不同发展阶段对耕地景观空间变化模式的影响 | 第216页 |
4.2.2.6 第一产业现代化引发的耕地景观斑块形状简单化 | 第216-217页 |
4.2.3 林地景观—林业及其上下游工业的主导影响 | 第217-222页 |
4.2.3.1 林业周期长、面积大特点导致的林地景观组分的波动变化 | 第217-219页 |
4.2.3.2 县域速生林政策导致的林地景观组分变化速度增加 | 第219页 |
4.2.3.3 林业及相关产业与林地景观变化的关系 | 第219-221页 |
4.2.3.4 “退耕还林”和果林种植对林地转入的影响 | 第221页 |
4.2.3.5 耕地保护政策间接导致的林地景观减少 | 第221-222页 |
4.2.3.6 “双转移”政策影响下的林地景观空间变化模式转变 | 第222页 |
4.2.4 未利用地—景观变化的中间过程 | 第222-223页 |
4.2.5 水域景观变化—第一产业稳定的支撑 | 第223页 |
4.2.6 县域景观格局总体变化—不同阶段发展的内外特点共同影响 | 第223-227页 |
4.2.6.1 县域总体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发展中的稳固第一产业、推动工业化 | 第223-225页 |
4.2.6.2 相对发展速度与县域景观保留率的反比关系 | 第225-226页 |
4.2.6.3 县域发展导致的土地利用程度和景观生态恢复力的波动变化 | 第226-227页 |
4.3 县域发展中的景观格局变化总体模式 | 第227-23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230-232页 |
第5章 政府和农民主导景观变化的驱动力研究 | 第232-308页 |
5.1 参与者主导景观变化的驱动力研究基础 | 第232-235页 |
5.1.1 理论框架搭建的铺垫 | 第232-233页 |
5.1.2 “由上至下”的非线性概括:县域层面难以更深入 | 第233页 |
5.1.3 “由下至上”的探讨角度:参与者的确定 | 第233-234页 |
5.1.4 景观变化驱动力的研究时空 | 第234-235页 |
5.2 政府主导景观变化的驱动力研究 | 第235-249页 |
5.2.1 上层政策推动的人工景观变化驱动力分析 | 第235-242页 |
5.2.1.1 “空降式”的工业产业转移园 | 第235-239页 |
5.2.1.2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的人工景观变化 | 第239-240页 |
5.2.1.3 上层政策下的人工景观变化驱动力分析 | 第240-242页 |
5.2.2 县级政策对镇区人工景观变化的影响与响应 | 第242-249页 |
5.2.2.1 研究方法 | 第243页 |
5.2.2.2 县级政策对镇区人工景观变化的影响 | 第243-245页 |
5.2.2.3 县级政策对镇区人工景观变化的响应 | 第245-248页 |
5.2.2.4 镇区人工景观变化与政策的影响与响应 | 第248-249页 |
5.2.3 政府主导的人工景观变化驱动力小结 | 第249页 |
5.3 农民主导景观变化的驱动力研究 | 第249-306页 |
5.3.1 发展框架下农民推动景观变化主要驱动力:生计反哺 | 第249-251页 |
5.3.2 农民主导景观变化的途径与比较 | 第251-259页 |
5.3.2.1 农民主导景观变化的途径 | 第251-257页 |
5.3.2.2 农民主导景观变化途径的比较 | 第257-259页 |
5.3.3 农民推动景观变化过程中的机会成本 | 第259-262页 |
5.3.4 基于统计数据的种植业景观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 第262-277页 |
5.3.4.1 第一产业景观变化驱动力分析的可行性 | 第262页 |
5.3.4.2 粤西北部气候与气象变化对种植业景观的影响 | 第262-265页 |
5.3.4.3 持续扩大趋势中果林景观变化驱动力分析 | 第265-271页 |
5.3.4.4 政策—经济影响下农作物景观变化驱动力分析 | 第271-277页 |
5.3.4.5 种植业景观变化驱动力分析的小结 | 第277页 |
5.3.5 基于实地调研的农宅景观空间变化模式驱动因素分析 | 第277-304页 |
5.3.5.1 研究时空尺度、研究方法及案例选择 | 第279-282页 |
5.3.5.2 农宅景观空间变化模式驱动力分析框架 | 第282-285页 |
5.3.5.3 驱动力分析框架下的各驱动因素分析 | 第285-296页 |
5.3.5.4 农宅景观空间变化模式的分类论述 | 第296-303页 |
5.3.5.5 农宅景观空间变化模式驱动因素分析小结 | 第303-304页 |
5.3.6 政府和企业在农民推动景观变化途径中的引导 | 第304-30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306-308页 |
第6章 发展“不平衡”缩小中的县域景观格局维持探讨 | 第308-351页 |
6.1 县域发展中景观格局维持的主要问题和内容 | 第308-314页 |
6.1.1 景观格局维持的主要问题 | 第308-312页 |
6.1.2 县域景观格局维持的三方面内容 | 第312-314页 |
6.2 政府管理方式转变:结果控制转向过程控制 | 第314-332页 |
6.2.1 当下县域空间管理现状:难以协同且注重结果 | 第315-317页 |
6.2.2 林地景观变化过程中的维持管理转变探讨 | 第317-326页 |
6.2.2.1 即将出台的“生态红线”难以维持林地景观组分百分比 | 第318-319页 |
6.2.2.2 林地景观数量的主要控制政策:占用征收林地定额管理 | 第319-321页 |
6.2.2.3 县域发展中的林地景观百分比控制管理政策建议 | 第321-326页 |
6.2.3 未利用地控制:产业园分期规划中的空间变化模式 | 第326-332页 |
6.2.3.1 产业园使未利用地长期保持的三方面原因 | 第326-328页 |
6.2.3.2 降低未利用地保持时间的三方面影响因素探讨 | 第328-330页 |
6.2.3.3 降低未利用地保持时间的规划策略保障:指标设定探讨 | 第330-332页 |
6.3 农民生计引导:促进有利于景观格局的生计反哺 | 第332-348页 |
6.3.1 传统和谐人地关系对农民生计引导的思考 | 第332-334页 |
6.3.2 引导农民参与景观格局维持的途径:生计反哺引导的两个方向.. | 第334-335页 |
6.3.3 正向引导农民生计反哺中的景观变化:“政企联合”+规划 | 第335-342页 |
6.3.3.1 正向引导农民景观空间变化的途径:城乡规划体系 | 第335-336页 |
6.3.3.2 村级规划对农民推动景观变化的空间引导案例 | 第336-339页 |
6.3.3.3 政策、规划引导下农民推动景观变化的响应案例 | 第339-342页 |
6.3.4 反向制止农民生计反哺不合理农宅景观的策略探讨 | 第342-348页 |
6.3.4.1 农宅与人口的不相匹配变化—“空心化”定义、原因及应对策略研究 | 第342-345页 |
6.3.4.2 可持续生计方法视角下的反向制止探讨:增加共同利益促进社会资本转型 | 第345-34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348-35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351-356页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第351-353页 |
二、主要创新点 | 第353-354页 |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354-356页 |
参考文献 | 第356-376页 |
附录 | 第376-38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385-386页 |
致谢 | 第386-388页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3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