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2页 |
图目录 | 第12-13页 |
表目录 | 第13-15页 |
1 绪论 | 第15-21页 |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6-18页 |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18-19页 |
·研究框架 | 第19-21页 |
2 文献回顾 | 第21-65页 |
·社会转型期的内涵 | 第21-22页 |
·知识型员工 | 第22-23页 |
·知识型员工的定义 | 第22页 |
·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 第22-23页 |
·中国传统价值观 | 第23-28页 |
·价值观的定义 | 第23-25页 |
·价值观的本土化研究 | 第25-28页 |
·和谐价值观 | 第28-35页 |
·和谐价值观在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地位 | 第28页 |
·其他学科对于和谐思想的研究 | 第28-29页 |
·社会心理学领域对和谐与冲突的研究 | 第29-34页 |
·和谐价值观的研究总结与评述 | 第34-35页 |
·面子价值观 | 第35-45页 |
·面子在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地位 | 第35-36页 |
·面子的概念界定 | 第36-38页 |
·面子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38-43页 |
·面子价值观的研究总结与评述 | 第43-45页 |
·冲突冲管理方式 | 第45-54页 |
·冲突的界定 | 第45页 |
·冲突的类型 | 第45-46页 |
·当代中国人对冲突的认识 | 第46-48页 |
·冲突管理方式 | 第48-50页 |
·冲突管理方式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50-54页 |
·社交效能感 | 第54-56页 |
·自我效能感 | 第54-55页 |
·社交效能感 | 第55-56页 |
·关系 | 第56-65页 |
·关系的内涵 | 第56-58页 |
·关系的类型 | 第58-60页 |
·关系的维度划分与测量 | 第60-61页 |
·中国背景下关系的影响作用 | 第61-65页 |
3 模型构建与研究总体设计 | 第65-73页 |
·模型构建 | 第65-66页 |
·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66-73页 |
·和谐价值观与冲突管理方式的研究假设 | 第66-67页 |
·面子价值观与冲突管理方式的研究假设 | 第67-68页 |
·社交效能感对和谐价值观与冲突管理方式关系的影响假设 | 第68-69页 |
·关系对和谐价值观与冲突管理方式关系的影响假设 | 第69-70页 |
·关系对面子与冲突管理方式关系的影响假设 | 第70-73页 |
4 问卷设计与调查 | 第73-77页 |
·研究目的 | 第73页 |
·问卷设计与研究变量测量 | 第73-76页 |
·问卷的设计 | 第73页 |
·研究变量的说明与测量 | 第73-75页 |
·问卷的试测与修订 | 第75-76页 |
·研究对象 | 第76-77页 |
5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第77-111页 |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77-79页 |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79-87页 |
·和谐价值观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79-81页 |
·面子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81-82页 |
·社交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82-84页 |
·关系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84-85页 |
·冲突管理方式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85-87页 |
·控制变量的影响分析 | 第87-91页 |
·相关分析 | 第91-92页 |
·传统价值观与冲突管理方式的相关分析 | 第91页 |
·社交效能感与冲突管理方式的相关分析 | 第91-92页 |
·关系与冲突管理方式的相关分析 | 第92页 |
·回归分析 | 第92-107页 |
·传统价值观对冲突管理方式的回归分析 | 第93-98页 |
·社交效能感的缓冲作用分析 | 第98-102页 |
·关系的缓冲作用分析 | 第102-107页 |
·假设检验结果 | 第107-111页 |
6 研究结果讨论 | 第111-117页 |
·传统价值观与冲突管理方式间的关系讨论 | 第111-114页 |
·关于和谐价值观的讨论 | 第111-112页 |
·和谐价值观与冲突管理方式的关系讨论 | 第112-113页 |
·关于面子价值观的讨论 | 第113页 |
·面子价值观与冲突管理方式的关系讨论 | 第113-114页 |
·社交效能感和关系的缓冲作用讨论 | 第114-117页 |
·社交效能感的缓冲作用讨论 | 第114-115页 |
·关系的缓冲作用讨论 | 第115-117页 |
7 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 第117-123页 |
·研究结论与意义 | 第117-120页 |
·构思模型修正 | 第117-118页 |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18页 |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18-119页 |
·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19-120页 |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第120-123页 |
·研究的局限性 | 第120-121页 |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5页 |
附录 | 第135-143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