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神话与原始宗教论文--原始宗教论文

民间信仰中的族际互动研究--以洮州龙神信仰为中心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12-42页
    第一节 选题缘起第12-13页
    第二节 研究综述第13-36页
        一、人类学的民间信仰研究第13-25页
        二、族群关系与族际互动研究第25-34页
        三、关于洮州龙神信仰的研究第34-36页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36-38页
        一、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第36-37页
        二、研究方法第37-38页
        三、基本概念的界定第38页
    第四节 田野过程第38-42页
        一、准备和探索阶段第39-40页
        二、深入田野阶段第40-42页
第一章 洮州龙神信仰的生存环境第42-56页
    第一节 族群构成第42-44页
        一、藏族第42-43页
        二、土族第43页
        三、汉族第43-44页
        四、回族第44页
    第二节 共同的生态环境第44-47页
        一、地理环境第45-46页
        二、生态的脆弱与灾害的频繁第46-47页
    第三节 多样的生计方式第47-50页
        一、农业第47-48页
        二、农牧兼营第48-49页
        三、牧业第49页
        四、商业第49-50页
    第四节 洮州十八龙神的分布第50-55页
        一、两个县域—十八龙神庙宇的中观分布第51-52页
        二、三个龙神—族际互动的微观个案第52-55页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二章 汉人社会与龙神信仰的形成第56-74页
    第一节 洮州十八位军神的形成第57-61页
        一、王朝的造神运动第57-58页
        二、地方性的军神建构第58-61页
    第二节 军神到龙神的嬗变第61-69页
        一、洮州移民社会的形成第61-64页
        二、恶劣的生态环境—龙神的促成土壤第64-65页
        三、与本土神灵的结合—十八龙神的最终形成第65-69页
    第三节 立庙—汉人的文化根植第69-73页
        一、由旧庙到新庙:汉族内部次群体间的分化第69-70页
        二、由边缘到中心:汉区向回区的渗透第70-71页
        三、由中心到边缘:汉区向藏区的传播第71-73页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三章 龙神信仰的传播与他族的加入第74-92页
    第一节 “姑父”记忆与北路藏民的加入第75-78页
        一、关于“姑父”的传说第75-76页
        二、传说的文化解释第76-78页
    第二节 “家神”记忆与南路藏民的加入第78-82页
        一、第一阶段:藏族上层社会的信奉第78-79页
        二、第二阶段:藏族基层社会的认可第79-82页
    第三节 “属民”记忆与西路藏民的加入第82-87页
        一、从“五国”说起第82-85页
        二、从嘛呢房到卧龙殿第85-87页
    第四节 当回族遇上龙神第87-91页
        一、地方文化的认同第87-88页
        二、一定程度的参与第88-91页
    本章小结第91-92页
第四章 组织保障:多族群的组织协同第92-123页
    第一节 青苗会概况第92-101页
        一、青苗会的产生第93-94页
        二、青苗会的结构与会首选任第94-101页
    第二节 旗帜型青苗会第101-110页
        一、旧城青苗大会:旗帜型组织的建构第101-106页
        二、大会对分会的帮助第106-110页
    第三节 分会与帮会型青苗会第110-116页
        一、八角青苗会第110-114页
        二、冶力关青苗会第114-116页
    第四节 独立型青苗会第116-121页
        一、新堡青苗会第116-118页
        二、“马路”上的民间组织第118-121页
    本章小结第121-123页
第五章 仪式与族群关系的强化第123-166页
    第一节 仪式概况第124-134页
        一、仪式的时空设置第124-127页
        二、人神媒介—仪式专家第127-134页
    第二节 以神之名—新城迎神赛会仪式和族群关系的建构第134-142页
        一、迎神赛会的形成与发展第134-135页
        二、迎神赛会的仪式展演第135-140页
        三、迎神赛会与族群关系的建构第140-142页
    第三节 以绳之名—旧城万人扯绳仪式与族群关系的建构第142-150页
        一“万人扯绳”的形成与发展第142-144页
        二、扯绳的仪式展演第144-147页
        三、万人扯绳与族群关系的建构第147-150页
    第四节 以姑父之名—冶力关杓哇“转丈人”仪式与互动秩序第150-164页
        一、仪式展演第150-163页
        二、仪式与互动秩序的建构第163-164页
    本章小结第164-166页
第六章 资源交换:庙会里的多元互动第166-181页
    第一节 洮州内部的互动第166-172页
        一、群体间符号资源的互动第167-169页
        二、个体间情感资源的互动第169-172页
    第二节 洮州与外部区域的互动第172-176页
    第三节 国家与社会的互动第176-179页
        一、国家的主动参与第176-177页
        二、社会邀请国家参与第177-179页
    本章小结第179-181页
结语第181-193页
    一、龙神信仰构筑的多元互动网络第181-184页
    二、龙神信仰中族际互动的特征第184-187页
    三、地方差异性: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微观思考第187-193页
参考文献第193-202页
附录:关于文中图表和照片的说明第202-204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204-205页
后记第205-206页

论文共2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TAT-HSA-α-MSH融合蛋白的酵母表达及抑制中枢神经炎症的研究
下一篇:安多藏族婚姻形态及婚姻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