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损伤的软岩流变模型及其工程应用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岩石流变力学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岩石损伤力学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岩石损伤流变本构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损伤-粘弹塑性流变本构模型的建立 | 第17-26页 |
2.1 损伤演化及损伤判据 | 第17-18页 |
2.1.1 损伤演化方程 | 第17-18页 |
2.1.2 损伤判断条件 | 第18页 |
2.2 改进的D-P屈服准则 | 第18-20页 |
2.3 改进的西原流变损伤模型 | 第20-24页 |
2.3.1 本构模型的建立 | 第20-21页 |
2.3.2 本构模型的有限元格式 | 第21-22页 |
2.3.3 基本变量的有限元格式 | 第22-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3章 损伤流变程序开发及算法收敛性的改进 | 第26-41页 |
3.1 程序的计算理论 | 第26-31页 |
3.1.1 围岩的计算理论 | 第26-28页 |
3.1.2 锚固支护分析方法 | 第28-30页 |
3.1.3 围岩单元安全系数法 | 第30-31页 |
3.2 程序算法收敛性的改进 | 第31-37页 |
3.2.1 考虑损伤的变刚度—增量迭代法 | 第31-32页 |
3.2.2 本构方程的加速算法 | 第32-37页 |
3.3 程序的计算流程 | 第37-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滇中红层软岩力学及流变参数的确定 | 第41-54页 |
4.1 滇中红层软岩室内试验 | 第41-45页 |
4.2 数值模拟计算 | 第45-51页 |
4.2.1 三维模型和初始计算条件 | 第45-46页 |
4.2.2 软岩损伤粘弹塑性力学性质 | 第46-51页 |
4.3 流变参数的确定 | 第51-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工程应用 | 第54-92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54页 |
5.2 数值模型及计算参数 | 第54-58页 |
5.2.1 数值模型 | 第54-55页 |
5.2.2 计算参数 | 第55-58页 |
5.3 初始地应力场模拟 | 第58-60页 |
5.4 毛洞开挖围岩蠕变变形破坏分析 | 第60-68页 |
5.5 预加固措施及加固效果分析 | 第68-78页 |
5.5.1 预加固处理方案的确定 | 第68页 |
5.5.2 预加固围岩稳定性分析 | 第68-76页 |
5.5.3 预加固导管应力分析 | 第76-78页 |
5.6 一次支护时机及支护效果分析 | 第78-89页 |
5.6.1 一次支护时机的确定 | 第78-79页 |
5.6.2 一次支护围岩稳定性分析 | 第79-87页 |
5.6.3 一次支护锚杆应力分析 | 第87-89页 |
5.7 二次衬砌时机及预留变形量的确定 | 第89-91页 |
5.7.1 二次衬砌时机的确定 | 第89-91页 |
5.7.2 隧洞开挖预留变形量的确定 | 第91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2-94页 |
6.1 结论 | 第92-93页 |
6.2 展望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9页 |
附录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