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合金6061微铣削加工有限元仿真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微铣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微铣削切屑形成与最小切厚 | 第13-14页 |
1.2.2 切削力建模 | 第14页 |
1.2.3 微铣刀磨损 | 第14-15页 |
1.2.4 微铣削过程的有限元仿真研究 | 第15-16页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6-18页 |
第2章 刚塑性有限元法原理 | 第18-30页 |
2.1 刚塑性有限元法 | 第18-25页 |
2.1.1 刚塑性有限元法的基本任务 | 第18-19页 |
2.1.2 刚塑性有限元法的边值问题 | 第19-23页 |
2.1.3 变分原理 | 第23-24页 |
2.1.4 刚塑性有限元法求解的一般步骤 | 第24-25页 |
2.2 传热问题的有限元计算 | 第25-28页 |
2.2.1 三维问题的传热方程 | 第26-27页 |
2.2.2 求解传热方程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第27页 |
2.2.3 传热问题的泛函及变分原理 | 第27-2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3章 铝合金微铣削有限元仿真建模与分析 | 第30-50页 |
3.1 微铣削过程描述 | 第30-31页 |
3.2 微铣削三维仿真建模 | 第31-37页 |
3.2.1 刀具几何模型 | 第31-32页 |
3.2.2 AL6061材料的本构模型 | 第32-33页 |
3.2.3 网格划分 | 第33-34页 |
3.2.4 分离准则 | 第34-35页 |
3.2.5 摩擦模型与接触问题处理 | 第35-36页 |
3.2.6 传热边界条件 | 第36-37页 |
3.3 仿真关键参数设置研究 | 第37-41页 |
3.3.1 网格重划分预设值研究 | 第37-41页 |
3.3.2 摩擦系数的设定 | 第41页 |
3.4 尺寸效应研究 | 第41-47页 |
3.4.1 尺寸效应的现象 | 第41-42页 |
3.4.2 铝合金6061的最小切厚判定 | 第42页 |
3.4.3 刀刃半径对切削力的影响 | 第42-45页 |
3.4.4 刀刃半径对切屑的影响 | 第45-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50页 |
第4章 切削力模型建立及切削力对比 | 第50-60页 |
4.1 BP神经网络 | 第50-56页 |
4.1.1 BP神经网络概述 | 第50-51页 |
4.1.2 BP神经网络学习算法 | 第51-56页 |
4.2 计算切削力系数 | 第56-58页 |
4.2.1 神经网络拟合切削力系数 | 第56-57页 |
4.2.2 曲线拟合法拟合切削力系数 | 第57-58页 |
4.3 计算微铣削切削力 | 第58页 |
4.4 切削力比较 | 第58-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5章 微铣削加工过程研究 | 第60-74页 |
5.1 顺铣与逆铣的比较 | 第60-62页 |
5.2 微铣削单因素仿真研究 | 第62-66页 |
5.2.1 仿真研究方案 | 第62页 |
5.2.2 轴向切削深度对微铣削力的影响 | 第62-64页 |
5.2.3 进给量对微铣削力的影响 | 第64-65页 |
5.2.4 主轴转速对微铣削力的影响 | 第65-66页 |
5.3 微铣削实验 | 第66-72页 |
5.3.1 实验设备 | 第66-67页 |
5.3.2 实验设计 | 第67-68页 |
5.3.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8-71页 |
5.3.4 仿真与实验切削力对比 | 第71-7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本文总结 | 第74-75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附录 | 第84页 |
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4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