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2-16页 |
1.2.1 常用大塑性变形技术 | 第12-15页 |
1.2.2 国外SPD应用现状 | 第15-16页 |
1.2.3 国内SPD应用现状 | 第16页 |
1.3 课题来源 | 第16-17页 |
1.4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实验设备及方法 | 第19-27页 |
2.1 旋转弯曲工艺方法与设备 | 第19-20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2.2.1 6061铝合金管 | 第20-21页 |
2.2.2 H65黄铜管 | 第21页 |
2.3 实验变量 | 第21-22页 |
2.4 材料分析方法 | 第22-26页 |
2.4.1 拉伸试验 | 第22-23页 |
2.4.2 金相分析 | 第23-24页 |
2.4.3 显微硬度检测 | 第24-25页 |
2.4.4 EBSD分析 | 第25-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7-45页 |
3.1 6061铝合金管 | 第27-37页 |
3.1.1 金相分析 | 第27-30页 |
3.1.2 EBSD分析结果 | 第30-34页 |
3.1.3 拉伸试验结果 | 第34-36页 |
3.1.4 显微硬度 | 第36-37页 |
3.2 H65黄铜 | 第37-42页 |
3.2.1 金相分析 | 第37-39页 |
3.2.2 EBSD分析结果 | 第39-41页 |
3.2.3 拉伸试验结果 | 第41-4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2-45页 |
第4章 旋转弯曲工艺数值模拟 | 第45-55页 |
4.1 旋转弯曲工艺数值模拟方案 | 第45-46页 |
4.2 旋转弯曲工艺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46-47页 |
4.3 材料模型选择及其参数设定 | 第47-48页 |
4.4 模拟过程参数设定 | 第48-52页 |
4.4.1 单元类型选择 | 第48-49页 |
4.4.2 控制网格密度 | 第49页 |
4.4.3 接触定义 | 第49-50页 |
4.4.4 约束施加 | 第50页 |
4.4.5 施加载荷 | 第50-52页 |
4.5 模拟结果设置 | 第52-53页 |
4.5.1 计算时间控制 | 第52页 |
4.5.2 输出文件控制 | 第52-53页 |
4.6 模型可靠性验证 | 第53-5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旋转弯曲实验模拟结果分析 | 第55-75页 |
5.1 温度场分析 | 第55-56页 |
5.2 6061铝合金管 | 第56-65页 |
5.2.1 应变分析 | 第56-59页 |
5.2.2 应力分析 | 第59-62页 |
5.2.3 累积有效塑性应变对平均晶粒尺寸减小率的影响 | 第62-63页 |
5.2.4 累积有效塑性应变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63-65页 |
5.3 H65黄铜管 | 第65-73页 |
5.3.1 应变分析 | 第65-68页 |
5.3.2 应力分析 | 第68-71页 |
5.3.3 累积有效塑性应变对平均晶粒尺寸减小率的影响 | 第71页 |
5.3.4 累积有效塑性应变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71-7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结论 | 第75-76页 |
6.2 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附录 | 第85-86页 |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5页 |
B. 获批的发明专利 | 第85页 |
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5页 |
D.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荣誉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