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21页 |
1.2.1 做市商制度的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2.2 企业融资效率的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2.3 做市商制度对企业融资效率影响的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1.2.4 简要评述 | 第20-21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第21-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2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23-25页 |
1.5.1 创新点 | 第23页 |
1.5.2 研究的不足 | 第23-25页 |
第2章 做市商制度影响新三板企业融资效率理论基础 | 第25-31页 |
2.1 我国新三板市场及做市商制度 | 第25-27页 |
2.1.1 新三板市场 | 第25-26页 |
2.1.2 做市商制度 | 第26-27页 |
2.2 企业融资效率理论 | 第27-29页 |
2.2.1 经济学中的效率 | 第27-28页 |
2.2.2 企业融资效率 | 第28-29页 |
2.3 做市商制度影响企业融资效率机制 | 第29-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新三板市场发展现状与融资问题分析 | 第31-39页 |
3.1 新三板市场融资现状分析 | 第31-36页 |
3.1.1 新三板市场融资规模分析 | 第31-32页 |
3.1.2 新三板市场流动性分析 | 第32-33页 |
3.1.3 新三板挂牌企业相对估值分析 | 第33-34页 |
3.1.4 新三板挂牌企业定向增资分析 | 第34-35页 |
3.1.5 新三板做市业务规模分析 | 第35-36页 |
3.2 新三板企业融资问题分析 | 第36-37页 |
3.2.1 融资效率方面 | 第36-37页 |
3.2.2 做市商运作机制方面 | 第3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4章 新三板企业融资效率的实证检验 | 第39-56页 |
4.1 企业融资效率DEA评价模型的选择及模型介绍 | 第39-42页 |
4.1.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39页 |
4.1.2 DEA模型介绍 | 第39-41页 |
4.1.3 DEA模型分析的优势 | 第41页 |
4.1.4 实证方法适用性总结 | 第41-42页 |
4.2 企业融资效率影响因素 | 第42-43页 |
4.2.1 企业规模因素 | 第42页 |
4.2.2 融资方式因素 | 第42页 |
4.2.3 融资结构因素 | 第42-43页 |
4.2.4 做市商制度因素 | 第43页 |
4.3 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样本数据的选取 | 第43-46页 |
4.3.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3-45页 |
4.3.2 样本数据的选取 | 第45-46页 |
4.4 基于DEA模型的静态分析 | 第46-50页 |
4.4.1 综合效率分析 | 第46-47页 |
4.4.2 纯技术效率分析 | 第47-48页 |
4.4.3 规模效率及规模报酬分析 | 第48-49页 |
4.4.4 企业的非DEA有效分析 | 第49-50页 |
4.5 企业融资效率动态分析 | 第50-53页 |
4.5.1 企业融资效率动态变化总体分析 | 第50-51页 |
4.5.2 企业融资效率动态变化分行业分析 | 第51-53页 |
4.6 企业融资效率横向比较分析 | 第53-5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5章 对策建议 | 第56-59页 |
5.1 提高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水平 | 第56-57页 |
5.1.1 全面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 第56页 |
5.1.2 分行业重点扶持经营困难的企业 | 第56-57页 |
5.2 充分释放做市商服务商角色作用 | 第57-58页 |
5.2.1 扩充做市商利润获取渠道 | 第57页 |
5.2.2 丰富做市商类型 | 第57页 |
5.2.3 提升主办券商培育企业能力 | 第57-58页 |
5.3 加强新三板做市业务的监督 | 第5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