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10-11页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11-12页 |
第2章 基础理论 | 第12-24页 |
2.1 知识共享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2.1.1 Nonaka和Takeuchi关于知识共享的理论 | 第12-13页 |
2.1.2 知识共享的概念 | 第13-14页 |
2.1.3 知识共享的分类 | 第14-16页 |
2.1.4 知识共享的效应 | 第16-18页 |
2.1.5 知识共享的理想模式 | 第18页 |
2.2 激励机制的理论综述及应用现状 | 第18-24页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8-19页 |
2.2.2 产权理论 | 第19-20页 |
2.2.3 常用的几种激励方式及其比较 | 第20-24页 |
第3章 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4-33页 |
3.1 知识的概念及特征 | 第24-27页 |
3.1.1 知识的定义 | 第24页 |
3.1.2 知识的特性 | 第24-25页 |
3.1.3 知识的分类 | 第25-26页 |
3.1.4 获取知识的方法 | 第26-27页 |
3.2 知识共享的模式 | 第27-30页 |
3.2.1 知识转化模式 | 第27-29页 |
3.2.2 知识转移模式 | 第29-30页 |
3.3 影响企业知识共享的因素 | 第30-33页 |
第4章 企业知识共享的评价体系研究 | 第33-43页 |
4.1 评价方法介绍 | 第33页 |
4.1.1 层次分析法原理 | 第33页 |
4.1.2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第33页 |
4.2 企业知识共享评价过程 | 第33-36页 |
4.3 评价指标体系 | 第36-37页 |
4.4 应用案例 | 第37-42页 |
4.4.1 确定指标权重和评价集 | 第37-41页 |
4.4.2 建立隶属度矩阵 | 第41页 |
4.4.3 模糊综合评价 | 第41-42页 |
4.5 小结 | 第42-43页 |
第5章 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研究 | 第43-56页 |
5.1 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的概述 | 第43-46页 |
5.1.1 激励机制与激励理论 | 第43-44页 |
5.1.2 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的要素分析 | 第44-46页 |
5.2 知识共享的激励措施研究 | 第46-55页 |
5.2.1 个体间知识共享的博弈 | 第46-51页 |
5.2.2 个体间知识共享的激励措施 | 第51-52页 |
5.2.3 组织与个体之间知识共享的激励措施 | 第52-55页 |
5.3 小结 | 第55-5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6.1 结论 | 第56-57页 |
6.2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个人简历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