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2-14页 |
1.3.1 研究问题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13-14页 |
2 理性精神的相关概念界定及其培育的价值与理论基础 | 第14-22页 |
2.1 理性精神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2.1.1 理性精神的内涵 | 第14-15页 |
2.1.2 理性精神的特征 | 第15-16页 |
2.1.3 公共理性 | 第16页 |
2.2 理性精神培育的价值 | 第16-18页 |
2.2.1 社会价值 | 第16-17页 |
2.2.2 个人价值 | 第17-18页 |
2.3 理性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2.3.1 人本主义 | 第18-19页 |
2.3.2 建构主义 | 第19页 |
2.3.3 杜威的五步探究教学法 | 第19页 |
2.3.4 元认知策略 | 第19-22页 |
3 思想政治课中高中生理性精神培育现状调查及分析 | 第22-38页 |
3.1 样本选择和问卷发放的基本情况 | 第22页 |
3.2 思想政治课中高中生理性精神培育的调查结果分析 | 第22-33页 |
3.2.1 思想政治课中高中生问题意识的调查结果分析 | 第23-25页 |
3.2.2 思想政治课中高中生质疑能力的调查结果分析 | 第25-27页 |
3.2.3 思想政治课中高中生批判能力的调查结果分析 | 第27-29页 |
3.2.4 思想政治课中高中生反思能力的调查结果分析 | 第29-33页 |
3.3 思想政治课中高中生理性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 第33-34页 |
3.3.1 高中生理性知识缺乏,导致认知偏差 | 第33-34页 |
3.3.2 高中生理性认同不足,导致情感薄弱 | 第34页 |
3.3.3 高中生理性精神指导下的知行不一 | 第34页 |
3.4 思想政治课中高中生理性精神缺乏的原因 | 第34-38页 |
3.4.1 高中生自身缺乏对理性精神的追求 | 第34-35页 |
3.4.2 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对理性精神释读的缺失 | 第35-36页 |
3.4.3 高中校园文化缺乏对理性精神的渗透 | 第36页 |
3.4.4 社会大环境对理性精神培育的负面影响 | 第36-38页 |
4 思想政治课中高中生理性精神培育思路与实践探索 | 第38-52页 |
4.1 教育者积极传递理性精神 | 第38-44页 |
4.1.1 教育者应不断挖掘理性精神的内涵 | 第38-39页 |
4.1.2 教育者应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呈现理性精神的内容 | 第39-41页 |
4.1.3 教育者应注意引导学生培育正确的理性精神 | 第41-42页 |
4.1.4 教育者应强化培养自身理性精神并身正为范 | 第42-44页 |
4.2 受教育者主动内化理性精神 | 第44-47页 |
4.2.1 受教育者应增强自我意识,养成独立人格 | 第44-46页 |
4.2.2 受教育者应养成反省习惯,提升个人理性 | 第46-47页 |
4.2.3 受教育者应关注社会时事,锻炼理性思维 | 第47页 |
4.3 创设校园文化,塑造理性环境 | 第47-48页 |
4.3.1 建设良好校风,潜移默化形成理性 | 第48页 |
4.3.2 丰富校园文化,引导学生践行理性 | 第48页 |
4.4 善用媒体资源,弘扬理性精神 | 第48-52页 |
4.4.1 呈现冲突的社会热点,促使学生理性的思考 | 第49-50页 |
4.4.2 选择适宜的教学材料,完善学生的理性认知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附录 | 第56-58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