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目的 | 第11-18页 |
第一章 厉鹗的生平、性情与著述 | 第18-49页 |
第一节 从科举经历看厉鹗的“出”“处”抉择 | 第19-27页 |
一、厉鹗的科举经历 | 第19-23页 |
二、科举经历与厉鹗的出、处抉择 | 第23-27页 |
第二节 盛世背景下的双重心态 | 第27-33页 |
第三节 枯寂与洒脱:不谐于俗的人生 | 第33-38页 |
一、“心迹浑如过腊僧” | 第33-35页 |
二、“洒落真如白石仙” | 第35-38页 |
第四节 厉鹗著述考 | 第38-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二章 厉鹗的文学交游圈 | 第49-80页 |
第一节 厉鹗与杭州文人群体 | 第49-60页 |
一、江干文士和武林七子 | 第49-55页 |
二、南屏诗社群体 | 第55-60页 |
第二节 厉鹗与扬州文人群体 | 第60-72页 |
一、厉鹗的前期扬州交游 | 第60-63页 |
二、韩江诗社与《韩江雅集》 | 第63-72页 |
第三节 厉鹗与津门文人及当湖吟社群体 | 第72-78页 |
一、厉鹗与津门文人 | 第72-76页 |
二、厉鹗与当湖文人 | 第76-78页 |
小结 | 第78-80页 |
第三章 厉鹗诗歌的题材与主题 | 第80-117页 |
第一节 内部心灵的开掘 | 第80-91页 |
一、游仙诗 | 第80-87页 |
二、悼亡诗 | 第87-91页 |
第二节 外部世界的审美观照 | 第91-103页 |
一、山水诗 | 第91-97页 |
二、咏史诗 | 第97-103页 |
第三节 艺术化人生的建构 | 第103-115页 |
一、题画诗 | 第104-110页 |
二、咏物诗 | 第110-115页 |
小结 | 第115-117页 |
第四章 厉鹗的诗学观及其诗歌艺术风貌 | 第117-162页 |
第一节 唐宋兼宗视角下的诗歌渊源论 | 第117-131页 |
一、厉鹗“唐宋兼宗”的诗学观 | 第117-120页 |
二、心仪孟郊、贾岛 | 第120-124页 |
三、“如公伟人不可见,只有文字千年存”——瓣香苏轼 | 第124-127页 |
四、“唐宋兼宗”视角下的多重渊源 | 第127-131页 |
第二节 厉鹗尚“清”的审美观及其诗歌创作 | 第131-143页 |
一、心迹双清:从《双清阁诗集序》谈起 | 第131-134页 |
二、未有不至于清而可言诗者 | 第134-138页 |
三、厉鹗诗歌清境的多元化风貌 | 第138-143页 |
第三节 厉鹗重“学”的诗学观与诗歌创作 | 第143-160页 |
一、书斋意趣与厉鹗诗歌的文人化色彩 | 第144-147页 |
二、厉鹗诗歌的典故运用 | 第147-156页 |
三、性情与学问之间:翁方纲对厉鹗的批评与认同 | 第156-160页 |
小结 | 第160-162页 |
第五章 厉鹗与雍、乾诗坛 | 第162-192页 |
第一节 “于新城、长水外别续一灯”的历史语境及意义 | 第162-173页 |
一、众口一词的论调 | 第162-165页 |
二、寒者之衣:神韵诗风的下移 | 第165-169页 |
三、典雅与博学:厉鹗接受朱彝尊的两个维度 | 第169-173页 |
第二节 厉鹗在雍乾诗坛地位之一例:以《移居诗四首》为中心 | 第173-182页 |
一、《移居诗四首》及其和作 | 第173-175页 |
二、《移居诗四首》及和作分析 | 第175-179页 |
三、《移居诗四首》唱和之内涵与意义 | 第179-182页 |
第三节 朝野离立:厉鹗与沈德潜关系辨 | 第182-190页 |
一、初次结识及诗学观之分野 | 第182-185页 |
二、朝、野离立背景下的诗学矛盾 | 第185-188页 |
三、《国朝诗别裁集》对厉鹗的定位 | 第188-190页 |
小结 | 第190-192页 |
结语 | 第192-194页 |
附录一: 厉樊榭年谱补编 | 第194-213页 |
附录二: 《樊榭山房集》佚文辑补 | 第213-22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22-231页 |
后记 | 第231-232页 |